臺北市
17°
( 17° / 16° )
氣象
2024-10-25 | 中央社

「原住民與奸細」 德國出版台灣當代小說選集

隨國際能見度提升,越來越多台灣文學作品進入德語圖書市場,10月24日柏林舉行「原住民與奸細—當代台灣短篇小說選集」新書發表會,編輯徐安妮向德國觀眾介紹,「台灣不僅有晶片,還有美麗文學」。

「原住民與奸細—當代台灣短篇小說選集」(Von Berglern und Geheimagenten)由政大歐語系教授徐安妮策劃並擔任主編,收錄11篇台灣當代短篇小說,題材涵蓋身份認同、原住民文化、世代衝突等多樣主題。

徐安妮表示,此書為台灣文學德譯計劃一部分,由國立台灣文學館資助,盼藉更多台灣文學德譯版發行,讓德語世界讀者深入認識台灣文化,了解台灣不僅有晶片,還有美麗文學。

2020年該計劃第一部德語台灣文學選集「卜算子與科技人妻 - 台灣當代女作家短篇小說選集」發行,4年過後,徐安妮再次聯手馬海默(Marc Hermann)、何致瀚(Hans Hoffmann)、何靜(Brigitte Hohenrieder)等專業德中譯者,翻譯第二部選集。

她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第一部選集集中台灣女性作家,第二部則聚焦台灣的身份認同。藉平路的「虛擬台灣」、巴代「薑路」、甘耀明「神秘列車」等11部短篇小說,向德國讀者呈現台灣社會變遷與思潮變化。

談到德國當前對台灣文學的認識,新書發表會主持人、法蘭克福書展公司副總裁凱瑟(Claudia Kaiser)認為,台灣文學作品的德譯本太少,對台灣的認識也太少。

凱瑟說,「然而在當前這樣的時代,互相理解變得極為重要,而沒有什麼能比文學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其他文化並與其建立更深的聯繫。」

因此不僅在甫結束的法蘭克福書展舉辦翻譯座談,徐安妮也邀請作家平路,譯者馬海默,在柏林新書發表會朗讀平路短篇小說「虛擬台灣」,介紹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國際處境。

平路分享創作歷程時說,小說具有預言性,「虛擬台灣」是25年前完成的作品。儘管歲月流逝,但故事內容依然切合今日的台灣現實,映照台灣在地緣政治與大國壓力下的身份不安,引現場國際讀者共鳴。

發表會最後,法蘭克福書展公司副總裁凱瑟特別提到,「為台灣與亞洲文學爭取更多的國際關注」是當前書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隨諾貝爾文學獎頒發、明年書展主賓國菲律賓參與,台灣作為亞洲出版世界不可或缺的一塊,預期在來年的德國出版市場中,能見到更多元且豐富的台灣文學譯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