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0 | 中央社
高流營運3週年 推出紀錄片「音樂人的所在」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明天即將滿3週年,高流今天於線上發布紀錄片「音樂人的所在」,遠赴英日取材,並訪問滅火器、林生祥等5組音樂人及推動建設的前市長陳菊、市長陳其邁等。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2021年10月31日正式開幕,明天將過3歲生日,高流今天在線上公開紀錄片「音樂人的所在」(https://kpmc.tw/k00VQufy),該片由近期好評劇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執導,藉由訪談音樂人、陳菊、陳其邁、高雄市前副市長史哲等人,呈現高雄港與高流建設的推動歷程。
高流董事長、高市府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高流園區位在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營運後場域內各類型音樂演出、市集與集客活動頻繁,更與緊鄰的駁二連成一氣,已是高雄重要的文化地標與休憩場域。但事實上整個港灣的推動轉型不易,高流的建設更是一波三折,紀錄片透過訪查取材,記錄高流成為音樂人群聚場域的推動歷程。
「音樂人的所在」片長約30分鐘,歷時近一年完成,孫介珩與看不見電影工作室在拍攝期間,遠赴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專訪視覺藝術研究發展專家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並拍攝到1871年探險家約翰.湯姆生當年打狗港照片濕版玻璃底片。也前往日本大阪採訪關西大學經濟系教授北波道子分析百年前高雄築港規劃。
高流表示,全片透過資深引水人胡延章、拆船業者黃道明,今年高雄文藝獎得主、藍色狂想創辦人紀華麟,在地音樂人及樂團滅火器、林生祥、淺堤及爵式負責人林俊志等,以及陳其邁、陳菊、史哲等多位關鍵人物的專訪,讓民眾認識曾被圍牆阻隔的高雄港面貌,還有高流興建的波折歷程。
孫介珩說,儘管拍片預算有限,只能以最小的3人編制,4天快速往返住背包客棧,還是決定直接到英國取材了解當年約翰.湯姆生為何帶著沉重的拍照設備遠渡而來;高雄築港則從更宏觀的經濟產業史來看對高雄、台灣,甚至是對整個亞洲的影響。
陳其邁曾參與2005年推倒高牆、13號碼頭退役等高港重要事件,他在片中表示,當年推倒高牆是市港合一重要里程碑,更開啟接續20年的城市轉型,高流開幕完成舊港區轉型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陳菊曾在2008年率市府首長在碼頭靜坐,她回憶,當時必須透過抗爭讓新政府知道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是需要南北平衡。如今回望,「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來,留給世世代代的高雄人。」
史哲強調,矗立在港邊的高流代表高雄轉型的決心與定錨定調,也就是高雄不只是重工業,而是轉向成「人」的產業,有更多的可能會在這裡發生。
片中受訪的高雄音樂人都提到過往除了西子灣、旗津,很少看到海,對高雄港多是禁區印象,因駁二營運才帶動轉變。滅火器表示,高中快畢業時找場地表演才發現駁二月光劇場,當時連出借辦法都沒有,旁邊還雜草叢生,後來也辦了月光劇場首場演唱會。
談及對高流的期待,淺堤說,現在可跟家人驕傲說「高流是你的場館、這就是你所在的地方。」林生祥期待高流能把音樂產業在地慢慢深耕壯大,「未來不管是台灣的音樂人,甚至是世界上各地的音樂人,可以來這邊辦演唱會,我相信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2021年10月31日正式開幕,明天將過3歲生日,高流今天在線上公開紀錄片「音樂人的所在」(https://kpmc.tw/k00VQufy),該片由近期好評劇集「聽海湧」導演孫介珩執導,藉由訪談音樂人、陳菊、陳其邁、高雄市前副市長史哲等人,呈現高雄港與高流建設的推動歷程。
高流董事長、高市府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高流園區位在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營運後場域內各類型音樂演出、市集與集客活動頻繁,更與緊鄰的駁二連成一氣,已是高雄重要的文化地標與休憩場域。但事實上整個港灣的推動轉型不易,高流的建設更是一波三折,紀錄片透過訪查取材,記錄高流成為音樂人群聚場域的推動歷程。
「音樂人的所在」片長約30分鐘,歷時近一年完成,孫介珩與看不見電影工作室在拍攝期間,遠赴英國倫敦威爾康圖書館專訪視覺藝術研究發展專家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並拍攝到1871年探險家約翰.湯姆生當年打狗港照片濕版玻璃底片。也前往日本大阪採訪關西大學經濟系教授北波道子分析百年前高雄築港規劃。
高流表示,全片透過資深引水人胡延章、拆船業者黃道明,今年高雄文藝獎得主、藍色狂想創辦人紀華麟,在地音樂人及樂團滅火器、林生祥、淺堤及爵式負責人林俊志等,以及陳其邁、陳菊、史哲等多位關鍵人物的專訪,讓民眾認識曾被圍牆阻隔的高雄港面貌,還有高流興建的波折歷程。
孫介珩說,儘管拍片預算有限,只能以最小的3人編制,4天快速往返住背包客棧,還是決定直接到英國取材了解當年約翰.湯姆生為何帶著沉重的拍照設備遠渡而來;高雄築港則從更宏觀的經濟產業史來看對高雄、台灣,甚至是對整個亞洲的影響。
陳其邁曾參與2005年推倒高牆、13號碼頭退役等高港重要事件,他在片中表示,當年推倒高牆是市港合一重要里程碑,更開啟接續20年的城市轉型,高流開幕完成舊港區轉型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陳菊曾在2008年率市府首長在碼頭靜坐,她回憶,當時必須透過抗爭讓新政府知道城市發展與區域發展,是需要南北平衡。如今回望,「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來,留給世世代代的高雄人。」
史哲強調,矗立在港邊的高流代表高雄轉型的決心與定錨定調,也就是高雄不只是重工業,而是轉向成「人」的產業,有更多的可能會在這裡發生。
片中受訪的高雄音樂人都提到過往除了西子灣、旗津,很少看到海,對高雄港多是禁區印象,因駁二營運才帶動轉變。滅火器表示,高中快畢業時找場地表演才發現駁二月光劇場,當時連出借辦法都沒有,旁邊還雜草叢生,後來也辦了月光劇場首場演唱會。
談及對高流的期待,淺堤說,現在可跟家人驕傲說「高流是你的場館、這就是你所在的地方。」林生祥期待高流能把音樂產業在地慢慢深耕壯大,「未來不管是台灣的音樂人,甚至是世界上各地的音樂人,可以來這邊辦演唱會,我相信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最新生活新聞
-
-
專家:打造照顧者友善職場 將成企業永續亮點
(33 分鐘前) -
彰化美食應援一起為中華隊加油 世界12強棒球賽同步直播
(37 分鐘前) -
謝宜容22日出面道歉?勞動部:20日起就聯繫不上
(38 分鐘前) -
漢基肺癌早期偵測計畫奏效 63歲男成功滅癌
(3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