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5-01-07 | 中央社

類紀實片「上醫」談未病之治 探索精準智慧醫療

東臺傳播製作人袁瑗受到一場演講啟發,在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科普影片企劃中,以「上醫」治未病為題,用類紀實手法,在角色互動中,帶觀眾認識最新科技發展下的預防醫學。

健康活到老是每個人共通的願望,但到底哪些方法真的可以強身健體又不傷身;飛速發展的科技又能給予人們什麼樣的幫助,是人們常有的疑問。為了推廣科普,國家衛生研究院首次跨領域與東臺傳播製作團隊攜手合作,由金鐘獎導演夏紹虞操刀,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下推出新片「上醫」,今天舉辦首播記者會。

片中,老教授黃光和(魯文學飾),與偏鄉醫師劉宇蓁(周儒欣飾)、研究員郝建安(蕭子墨飾)和其妻子音樂家涂夢竫(詹凱琪飾)、記者安慕希(覺婉榕飾)5個角色的故事,圍繞著「上醫」這個研究計畫展開。

故事中,有出現阿茲海默症前兆的老教授所面臨的「醫者自醫」困境,更有帶有漸凍症基因的音樂家走出恐懼的心路歷程,並藉熱血記者的採訪,帶觀眾一窺科技發展下,預防醫學的發展。

談起影片策畫,計畫主持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兼學發處副處長李岳倫表示,國衛院自2018年開始建構的國家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正是讓科學家發展預防醫學的重要利器;因此在與製作團隊溝通的過程中,誕生以預防醫學為主題,以黃帝內經中「下醫治已病、中醫治欲病、上醫治未病」為概念的「上醫」。

提出「上醫」主題,袁瑗說,是因為自己聽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在1場演講中,從預防醫學談到產業鏈、從高科技回到反璞歸真的人本思考,讓深受啟發;而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溫文爾雅的學者風範,則讓她對角色「黃光和」的想像更為具體。

去年以真人實境手法拍攝「實習生的筆記本」拿下團隊第5座電視金鐘獎,今年再挑戰類紀實影片,袁瑗說,這是因為自己擅長紀實科普,導演夏紹虞則擅長電影,自己醫直想置入更多科學科技,夏紹虞卻更在意個性塑造與故事完整性,最終雙方互補,調整出以人本為主的故事主線。

然而這過程並不順利,袁瑗說,費時8個月寫出劇本,變成著重病後治療的「下醫」,只能砍掉重練,甚至在時間壓力下,親自下馬編劇;過程中夏紹虞不時對其中科學內容丟出「這與我有甚麼關係」的簡單問題,促自己在將5G AIoT(通訊技術、智聯網)等內容融入生醫領域的同時,也思考科技與民眾的關係。

司徒惠康指出,國衛院成立至今將近30年,重要目標就是增進國人健康福祉,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成醫療臨床的預防、診斷與治療,盼透過12日起連3個週日下午3時將在民視新聞台播出的影片,讓大眾更了解精準全齡健康、精準智慧醫療的研究成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