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4 | 中央社
台南8旬婦解黑便易頭暈 膠囊內視鏡助發現小腸出血
台南一名82歲婦人因解黑便伴隨頭暈無力就醫,醫師懷疑消化道出血,但胃鏡及大腸鏡找不到出血點,改以口吞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空腸處出血,經手術止血後獲改善。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佩叡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患者約半個月前解便時發現變為軟質黑色,偶爾出現頭暈無力情況,初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但胃鏡及大腸鏡檢查未找到明確出血點,黑便未改善,只能先輸血維持血色素穩定及緩解症狀。
吳佩叡表示,與病患討論後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空腸處有出血,隨即以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檢查並止血,術後病患症狀明顯獲得改善,排便及顏色正常,體力也恢復很多,後續追蹤血色素未再下降。
吳佩叡指出,小腸長達5至6公尺,又位於腸道中段,是一般傳統胃鏡及大腸鏡較難達到區域,且電腦斷層及核醫腸胃道出血掃描等檢查,對少量出血的小腸出血診斷率並不高。
他說,小腸出血在診斷治療上較為困難,因此在經過完整胃鏡、大腸鏡檢查後,會考慮膠囊內視鏡檢查,若發現疑似出血點,再安排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吳佩叡表示,膠囊內視鏡是做成膠囊形狀的相機,長、寬各約2.4公分、1.1公分,病人經口吞入後可在腸道內連續拍照8至12小時,可完整看到小腸內疑似病灶,通常2、3天內會隨排便排出,但缺點是只能拍照,無法做治療。
他說,病患若重複做過2次以上胃鏡、大腸鏡,且電腦斷層或核醫出血掃描皆無法找到出血原因時,可健保給付做此項檢查,但腸胃道狹窄、阻塞、裝心臟節律器或懷孕者不適合使用。
吳佩叡指出,小腸出血較不常見,僅占腸胃道出血約5%,老年人、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或使用某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者機率較高,民眾若出現黑便、暗紅便或血便、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腹痛,應及早就醫檢查。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佩叡今天在院內衛教宣導會表示,這名患者約半個月前解便時發現變為軟質黑色,偶爾出現頭暈無力情況,初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但胃鏡及大腸鏡檢查未找到明確出血點,黑便未改善,只能先輸血維持血色素穩定及緩解症狀。
吳佩叡表示,與病患討論後安排膠囊內視鏡檢查,發現小腸空腸處有出血,隨即以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檢查並止血,術後病患症狀明顯獲得改善,排便及顏色正常,體力也恢復很多,後續追蹤血色素未再下降。
吳佩叡指出,小腸長達5至6公尺,又位於腸道中段,是一般傳統胃鏡及大腸鏡較難達到區域,且電腦斷層及核醫腸胃道出血掃描等檢查,對少量出血的小腸出血診斷率並不高。
他說,小腸出血在診斷治療上較為困難,因此在經過完整胃鏡、大腸鏡檢查後,會考慮膠囊內視鏡檢查,若發現疑似出血點,再安排氣囊式小腸鏡進行止血。
吳佩叡表示,膠囊內視鏡是做成膠囊形狀的相機,長、寬各約2.4公分、1.1公分,病人經口吞入後可在腸道內連續拍照8至12小時,可完整看到小腸內疑似病灶,通常2、3天內會隨排便排出,但缺點是只能拍照,無法做治療。
他說,病患若重複做過2次以上胃鏡、大腸鏡,且電腦斷層或核醫出血掃描皆無法找到出血原因時,可健保給付做此項檢查,但腸胃道狹窄、阻塞、裝心臟節律器或懷孕者不適合使用。
吳佩叡指出,小腸出血較不常見,僅占腸胃道出血約5%,老年人、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或使用某些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藥物)者機率較高,民眾若出現黑便、暗紅便或血便、不明原因慢性貧血及腹痛,應及早就醫檢查。
最新生活新聞
-
-
救國團114冬令青年休閒活動 –墾丁旭海小琉球自行車輕騎營
(24 分鐘前) -
食藥署長莊聲宏屆齡退休 副署長林金富暫代
(24 分鐘前) -
你也有返鄉過節的焦慮嗎? 台中「張老師」提供4點建議
(24 分鐘前) -
寒假不離家,親子關係停看聽
(2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