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1° )
氣象
2025-02-01 | 中央社

守護偏鄉每一雙眼睛 7旬醫師許明木還不想退休

花蓮門諾醫院副院長許明木手持最簡單的檢測儀器,20多年來跑遍花東偏鄉社區,守護偏鄉弱勢族群眼睛照護,即便已74歲、身體筋骨不再靈活,仍想繼續發揮專長,照護每一雙眼睛。

許明木出身屏東,父親是婦產科醫師,他說,身為家中長子,從醫就像唯一的選擇,小時候看著父親騎腳踏車、背著醫師包奔波看診,有時連半夜都要接生,早早決定不要走婦產科,太辛苦了。

走上眼科之路,是來自種種巧合機緣,原本是以神經內科為第一志願。許明木說,從小視力就比同齡學生好,就讀醫學院時,無師自通操作眼底鏡,當兵時進入軍醫服務,遇到眼科在職教育,因此順勢選擇眼科。

許明木退伍後回到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取得專科醫師資格,累積臨床、學術研究及行政經驗,身兼數職導致生活失衡。

「早上出門孩子還在睡,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經睡著了」,許明木說,想不到多年後,自己也成為當年忙碌父親的模樣,蠟燭多頭燒,讓他難以維持從醫熱情,最後決定離開高醫。

聽聞花東偏鄉醫療資源不足,許明木民國89年來到花蓮後,實際走一遍花蓮各鄉鎮醫療狀況,發現偏鄉醫療人力資源短缺嚴重、水平低落,便成立東區視力保健中心,走進偏鄉幼兒園推廣視力檢查,從前端預防、早期治療起步。

「我一身本事,要發揮所長幫助人」許明木帶著滿腔熱血在花蓮深耕,他說,走入偏鄉找病人,從教育正確衛教觀念開始,帶著眼鏡讓民眾「體驗看得清楚」,民眾從起初的懷疑到相信,從幼兒園、國小到部落的教會,一步步走進偏鄉生活。

許明木的診療間只需要簡單黑布遮光,就可以透過視網膜鏡與眼底鏡,精準檢測屈光不正、白內障或視神經問題等症狀,偏鄉教室、教會,任一空間都可以是診療室。

許明木說,每年雖跑了200場巡迴診療,但對病患來說都是久久一次,他觀察,偏鄉民眾超過6成都是屈光問題,眼睛疾病佔比不多,每次到訪都會盡量一次處理到好,這樣病患才會更信任團隊。

有著豐富行政經驗,許明木懂得向政府部門爭取計畫,找慈善機構、企業家連結資源,贊助全新鏡框及鏡片,一車5人的巡迴團隊,有驗光師、配鏡人員及助理,看診、驗光到配鏡,一次完成。

走在偏鄉20多年,許明木有感民眾在醫療保健意識愈來愈好,以前要再三叮嚀交代,病患不一定會聽得進去,現在多能主動詢問、聽取醫生建議回診,直說這些年努力總算看到成果。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許明木說,巡迴醫療經常是交通時間比看診時間長,有時還得離開花蓮甚至到離島看診,對體力是一大考驗,確實有想過要退休,但想到一手成立的東區視力保健中心至今仍沒有人接手,就只好繼續做下去。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許明木想起過去父親的教誨,他認為,雖然年紀大、行動不便,但臨床經驗是體力無法取代的,他總想著能繼續發揮上天給的才能,就要繼續服務,就像當年為病人奔走的父親一樣。

他以近年逐漸被重視的特殊門診為例,早在巡迴醫療就會碰到身心障礙病患,因難以配合檢測動作或無法溝通造成看診困難,需要改變方式引導,以色紙、稜鏡棒等檢測,讓病患放下戒心,來回測試觀察病患行為模式改變狀況做判斷,正是經驗老道的資深醫師存在的價值。

許明木說,很多同期畢業的醫生同學早已退休離開職場,總覺得可惜,他也鼓勵高齡醫生們,試著拋開行政包袱,回歸從醫初心,看到病患因為看清楚露出的開心表情,就是他從醫最滿足的時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