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1°
( 12° / )
氣象
2025-02-07 | 中央社

新書解讀黃玉階 研判百年前台灣漢醫有本地特色

百年前台灣首名領證漢醫黃玉階的著作近日出版成書,書中揭露當時台灣漢醫已有細菌學概念,會用菌來闡述與疾病的關係,可以研判百年前台灣漢醫已發展出屬於本地特色的內涵。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近期發布新書「天醫仁心:黃玉階及其著作研究」,首度完整公開、解讀黃玉階其人其事及著作。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今天舉辦新書發表會,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表示,百年前黃玉階提出的治療原則,迄今仍是重要臨床參考。

黃玉階生於1850年。陳麒方說,回顧黃玉階時代,台灣漢醫已經有細菌學概念,會用菌來闡述與疾病的關係,對照同時期的中國中醫,還是以蟲的字樣來代表傳染源。

他指出,同時台灣漢醫會用現代醫學的病名來稱呼如神經衰弱,使用抗腫瘤藥會搭配皂角刺、山甲、山地草藥等,並且用台語文論述藥方與醫理,這些都是中國中醫不會使用的內涵,可以說百年前台灣漢醫即已發展出屬於本地特色的內涵。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長皮國立表示,百年前中醫外治、內治的技藝,與傳統草藥等,多數透過不同文字模式記載下來,更影響了台灣現代醫學發展,並與主流西方醫學相互協作治病救人,在疫情期間讓世人注意到傳統醫藥的價值。

黃玉階後人施建仁說,黃玉階提倡放足、推展公共衛生、建立醫療與宗教規則,更影響北台灣現代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