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6° / 15° )
氣象
2025-02-13 | 中央社

長效針劑改善骨質疏鬆患者用藥 降15%再骨折風險

超高齡社會下,骨質疏鬆成健康隱憂。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骨質疏鬆患者使用長效針劑的服藥順從性較口服藥物高,且隨長效針劑使用比例增加,整體再次骨折風險也降15%。

這項研究由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王貞予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醫師傅紹懷、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醫師Olivier Q. Groot合作,於今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並在今天召開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

傅紹懷指出,國內調查發現65歲以上女性約5到6成罹患骨質疏鬆,男性長者也有20%到25%,若不治療,恐導致髖關節、脊椎等部位骨折,是超高齡社會下重要議題。但其為慢性疾病,與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否則若發生骨折,不僅增加個人身體與生活負擔,更對整體醫療系統造成壓力。

過往研究發現,抗骨鬆藥物可有效下降3到7成骨鬆性骨折風險,以健保資料推估,若全台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都穩定接受治療,每年可省下新台幣1億元健保費,然而此仰賴患者穩定持續用藥。

王貞予指出,國內調查發現,僅3成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會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且其中約有6成患者在第2年即停止藥物治療,只有不到2成患者能持續治療達3年。

研究團隊分析國內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因骨質疏鬆發生髖部骨折的患者資料發現,隨著藥物納健保,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使用比例從2%增加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且整體族群再次骨折風險下降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團隊指出,此為首個用真實世界資料證實長效型抗骨鬆藥物使用能改善服藥順從性,且能降低骨折風險的研究。且進一步分析發現,使用口服藥物患者首年接受治療時,服藥順從性僅約3成,使用長效型針劑患者的順從性則可達約7成;但第2年起,使用長效型針劑患者的服藥順從性,還是會降到5成左右。

王貞予示警,過往研究發現,若使用單株抗體類長效型針劑,一旦停藥,可能引發身體反彈,骨質流失更快,導致髖部骨折風險,為沒有停藥族群的2倍。

傅紹懷表示,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在骨折之前患者自己都不會有感覺,治療上則有不少長輩會預期,可以改善腰酸背痛、走路更有力,但其實骨密度增加並不會改善,導致不少長輩在治療落差下中斷治療。

傅紹懷建議,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的角度鼓勵推廣使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