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6 | 中央社
元智用AI助力人文創作 打造AR地圖、紅樓夢遊戲
文組生AI逆襲4
(中央社記者葉臻桃園6日電)元智大學將AI融入課程,助人文科系學生提升創造力,例如設計互動導覽手冊、AR導覽地圖等,還有學生還原小說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遊戲,展現跨領域競爭優勢。
因應AI浪潮來襲,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將「數位人文應用」列為全院必修課程,同時鼓勵人文科系學生以人本、邏輯思考出發,結合對AI科技的應用,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老師黃智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AI的普及意味著學生須培養更強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人文學生若能掌握基礎的數據分析或程式設計能力,在未來就能更具競爭力。
雖然編輯、翻譯、文書處理等傳統文科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黃智明認為,同時也有AI倫理專家、數位人文學者等新興職位被創造出來,「AI無法取代獨特的敘事能力、倫理思考及文化理解」,能掌握人文素養且運用科技的學生,將能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優勢。
黃智明舉例,利用AI創作數位藝術、開發智能文化資源庫、設計沉浸式歷史展覽等,能讓傳統文化得以以創新形式被保存與推廣;AI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取代人文專業,而是為文組學生提供新的機會。
黃智明說,文組學生可以透過學習AI工具提升創造、競爭力,在跨領域職場中展現優勢;他也將AI融入教學,例如在「台灣文化概論」課程中,將AI應用拓展至文化資料庫建置與知識圖譜生成,讓學生透過AI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此外,「導覽解說實務」課程則讓學生利用AI生成互動式導覽手冊與AR擴增實境導覽地圖;「城市生活與文化敘事」課程則讓學生透過文化敘事生成模擬、VR/AR沉浸式城市探索等技術,進行城市記憶探勘與文學地景書寫。
黃智明提到,AI應用強調動手實作,需要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而文組教師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術背景,理工科教師則未必熟悉人文社科領域,導致跨領域課程開發面臨困難。
由於AI應用往往依賴大量數據,黃智明坦言,文科的數據資源有限或結構不完整,會影響技術應用的可行性,許多學生也不清楚AI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涯,學校唯有從技術學習、實務應用與市場連結等多方面著手,才能讓文組學生在AI時代中找到定位與發展機會。
黃智明強調,文組學生的創意與敘事能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優勢,AI雖能處理大量資訊,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仍需人類的情感與文化理解來完成;AI技術雖然強大,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道德判斷與社交能力。
面對AI時代,黃智明建議,文組學生應深化對倫理、人本價值的思考,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需求,同時學習靈活應用新工具、建立個人品牌展示專業知識與作品,才能在AI時代找到獨特定位,開創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恩瑜說,一開始會擔心無法應用AI,但隨著學校課程的推廣,她發現AI更像是一種強大的輔助工具,也開始思考如何將AI與中文系的專業結合,讓腦中的想法與知識「具象化」,特別是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上更是充滿可能性。
張恩瑜舉例,她透過AI設計出還原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進行遊戲、導覽,讓使用者就像真的「走進」大觀園,與故事裡的人物互動,也能更了解紅樓夢的故事和細節。
一開始操作或生成AI內容時,張恩瑜坦言,會因為翻譯問題產生誤差,指令與關鍵詞的準確度也會影響AI的理解程度,透過不斷嘗試調整,最終才掌握AI的運作邏輯。
張恩瑜提到,透過學習AI課程,能學會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創新,也讓她重新思考如何讓中文系的學習與研究從人本出發,同時藉助現代科技,將語言與文化從平面文字延伸到更多元的場域,進行實體創作。
她也希望未來在AI領域持續精進、創作出更多作品,例如能輔助教育學習、協助博物館導覽的VR創作,讓文化與文字不僅限於書寫與研究,還能開創出更廣大的未來。
(中央社記者葉臻桃園6日電)元智大學將AI融入課程,助人文科系學生提升創造力,例如設計互動導覽手冊、AR導覽地圖等,還有學生還原小說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遊戲,展現跨領域競爭優勢。
因應AI浪潮來襲,元智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將「數位人文應用」列為全院必修課程,同時鼓勵人文科系學生以人本、邏輯思考出發,結合對AI科技的應用,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老師黃智明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AI的普及意味著學生須培養更強的批判思維和邏輯思考能力,人文學生若能掌握基礎的數據分析或程式設計能力,在未來就能更具競爭力。
雖然編輯、翻譯、文書處理等傳統文科工作面臨被取代的風險,但黃智明認為,同時也有AI倫理專家、數位人文學者等新興職位被創造出來,「AI無法取代獨特的敘事能力、倫理思考及文化理解」,能掌握人文素養且運用科技的學生,將能在未來市場中占據優勢。
黃智明舉例,利用AI創作數位藝術、開發智能文化資源庫、設計沉浸式歷史展覽等,能讓傳統文化得以以創新形式被保存與推廣;AI技術的發展並不會取代人文專業,而是為文組學生提供新的機會。
黃智明說,文組學生可以透過學習AI工具提升創造、競爭力,在跨領域職場中展現優勢;他也將AI融入教學,例如在「台灣文化概論」課程中,將AI應用拓展至文化資料庫建置與知識圖譜生成,讓學生透過AI輔助文化創作與敘事生成。
此外,「導覽解說實務」課程則讓學生利用AI生成互動式導覽手冊與AR擴增實境導覽地圖;「城市生活與文化敘事」課程則讓學生透過文化敘事生成模擬、VR/AR沉浸式城市探索等技術,進行城市記憶探勘與文學地景書寫。
黃智明提到,AI應用強調動手實作,需要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而文組教師可能缺乏足夠的技術背景,理工科教師則未必熟悉人文社科領域,導致跨領域課程開發面臨困難。
由於AI應用往往依賴大量數據,黃智明坦言,文科的數據資源有限或結構不完整,會影響技術應用的可行性,許多學生也不清楚AI如何影響他們的職涯,學校唯有從技術學習、實務應用與市場連結等多方面著手,才能讓文組學生在AI時代中找到定位與發展機會。
黃智明強調,文組學生的創意與敘事能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優勢,AI雖能處理大量資訊,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故事,仍需人類的情感與文化理解來完成;AI技術雖然強大,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的道德判斷與社交能力。
面對AI時代,黃智明建議,文組學生應深化對倫理、人本價值的思考,確保技術應用符合社會需求,同時學習靈活應用新工具、建立個人品牌展示專業知識與作品,才能在AI時代找到獨特定位,開創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恩瑜說,一開始會擔心無法應用AI,但隨著學校課程的推廣,她發現AI更像是一種強大的輔助工具,也開始思考如何將AI與中文系的專業結合,讓腦中的想法與知識「具象化」,特別是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上更是充滿可能性。
張恩瑜舉例,她透過AI設計出還原紅樓夢裡大觀園的360環景影像,結合VR進行遊戲、導覽,讓使用者就像真的「走進」大觀園,與故事裡的人物互動,也能更了解紅樓夢的故事和細節。
一開始操作或生成AI內容時,張恩瑜坦言,會因為翻譯問題產生誤差,指令與關鍵詞的準確度也會影響AI的理解程度,透過不斷嘗試調整,最終才掌握AI的運作邏輯。
張恩瑜提到,透過學習AI課程,能學會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創新,也讓她重新思考如何讓中文系的學習與研究從人本出發,同時藉助現代科技,將語言與文化從平面文字延伸到更多元的場域,進行實體創作。
她也希望未來在AI領域持續精進、創作出更多作品,例如能輔助教育學習、協助博物館導覽的VR創作,讓文化與文字不僅限於書寫與研究,還能開創出更廣大的未來。
最新生活新聞
-
關愛小寶貝健康 兒童用藥安全 掌握五要、五不原則!
(17 分鐘前) -
閱讀教育全國亮眼!臺南4校勇奪閱讀磐石獎 展現閱讀素養實踐力
(20 分鐘前) -
南警與台鐵攜手合作 共築道路交通安全網
(22 分鐘前) -
「青創補助說明會」 林楷軒:助青年實現創業夢想
(23 分鐘前) -
台南藍軍轟賴清德,美國高關稅台灣高官睡,要求針對受創產業進行減稅和補助
(3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