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16 | 中央社

「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 台大成功案例登上期刊

台大醫院團隊以葉克膜為靈感,打造移動式器官維護系統,持續灌流含氧血液,讓離體心臟在移植過程中保持「跳動」狀態,今天發布成功完成全球首例「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手術。

台大醫院迄今累積完成超過700例心臟移植手術,這次「無缺血時間」心臟移植登上國際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Techniques ),是全球首例,院方今天舉辦記者會分享成果,首例個案49歲蘇小姐也到場感謝醫療團隊。

如何減少「缺血時間」是心臟移植一大挑戰,台大醫療團隊說明,一般是將捐贈者心臟取出後放置於低溫保存液,以減少代謝需求;然而器官一旦離開身體就開始衰敗,這段缺血時間可能影響心臟功能與移植成功率。

蘇小姐數年前因擴張型心肌病變而心衰竭,反覆住院、使用強心劑,使用心室輔助器仍未有效改善。她說,去年8月中她感染住院,正好有大愛捐贈者出現,她換心後,離開加護病房1週就能正常走路30分鐘不用停,現在可以一口氣爬上4層樓樓梯,幾乎恢復正常生活。

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紀乃新指出,心臟移植的缺血時間必須搶在4個小時內,台大團隊是以葉克膜為靈感,設計「台大移動式灌流系統」,能夠讓離體的心臟持續跳動,利用大愛捐贈者本身的血液灌流保護,並在跳動的狀態之下完成移植,完全避免缺血時間。

紀乃新以美國史丹佛大學開發讓捐贈心臟不停跳系統為例,至今已完成30名案例,證實缺血時間越短,捐贈器官移植後功能不佳的風險也會降低,但該技術仍存在10到30分鐘的缺血時間。

紀乃新說,蘇小姐術後追蹤狀況非常好,尤其是關鍵的心肌酵素沒有升高。他強調,無缺血移植的重大意義在全程灌流心肌,消除心肌缺血以及心臟再灌流造成的傷害,有助改善術後心臟功能與患者存活率。

包含蘇小姐在內,台大醫療團隊已成功完成2例無缺血時間的心臟移植手術,驗證了技術的可行性、安全性與有效性,下一步將優化心臟灌流系統。

台大院長吳明賢親自主持記者會指出,台大醫院在心臟移植跟心臟病治療方面,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早期從開心手術到亞洲第1例心臟移植手術,還曾因程序不完備被罰錢,「但我們被罰的心甘情願」,因台大一直以擔任技術開發者為己任。

他說,這次台大的「醫龍團隊」完成無缺血時間、心臟不停跳的移植手術,是器官移植很重大進展,因為心臟若缺血,未來功能一定會有所影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