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2 | 中央社
還海行動助力藍碳 建海草復育基地募1萬生態瓶
海草床是幫助地球固碳的重要「藍碳」資源,今周刊還海行動計畫與台大生科院合作建置海草培育基地,成立海草基因庫,並募集1萬瓶海草復育的還海生態瓶,盼打造藍碳種子。
今周刊在元大金控、技嘉科技、遠東新世紀、台灣銀行、永豐金控等企業支持下,與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在台大校內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並於今天舉行還海行動海草復育計畫記者會。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表示,今周刊從2021年推動還海行動,第1階段以淨灘為主,有28家企業響應,回收約7.3萬個寶特瓶、清除海廢約1.5萬公斤;去年開始復育小丑魚,今年則以海草復育為主,搭配戲劇列車巡演,傳遞海洋生態保育理念。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施義哲提到,建構台灣藍碳生態系一直是海委會的目標,根據目前盤點,全台約有22處海草床,占台灣整體藍碳生態系面積的85%,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則是海草最大的聚集地。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指出,海草能將光合作用吸收的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並存在海裡,具有生物碳匯的功能,且海草能扎根到土壤裡,潮間帶以下的海草床可以終年長青,海草床也有助於調節海域的二氧化碳量和酸鹼值。
被譽為台灣藍碳之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也透過影片分享,海草是很重要的沿岸生態系統,很多小魚、小蝦都住在海草床,且海草還有碳匯功能,能吸收二氧化碳並墊高底質,減少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有固灘護堤的效果。
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說明,今年「還給大海一畝田」計畫與台大生科院合作,由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育騏領軍,攜手諾貝爾生物科技創辦人李冠徵,在台大校內建置海草復育基地,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也會在東沙群島等國家公園採集台灣原生種海草苗,成立海草基因庫。
除了科學研究,王之杰提到,希望號召企業、大眾共同培育海草在生態瓶中,之後再回收生態瓶,提供台大海草基地作為人工培育的研究素材,如要「還海底一畝田」,需1萬個還海生態瓶;另外也和劇團合作,設計30分鐘的還海行動演出,透過全台巡演深植海洋保育理念。
今周刊在元大金控、技嘉科技、遠東新世紀、台灣銀行、永豐金控等企業支持下,與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漁業科學研究所合作,在台大校內建置海草培育基地,並於今天舉行還海行動海草復育計畫記者會。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表示,今周刊從2021年推動還海行動,第1階段以淨灘為主,有28家企業響應,回收約7.3萬個寶特瓶、清除海廢約1.5萬公斤;去年開始復育小丑魚,今年則以海草復育為主,搭配戲劇列車巡演,傳遞海洋生態保育理念。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副署長施義哲提到,建構台灣藍碳生態系一直是海委會的目標,根據目前盤點,全台約有22處海草床,占台灣整體藍碳生態系面積的85%,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則是海草最大的聚集地。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所長張錦宜指出,海草能將光合作用吸收的無機碳轉化為有機碳並存在海裡,具有生物碳匯的功能,且海草能扎根到土壤裡,潮間帶以下的海草床可以終年長青,海草床也有助於調節海域的二氧化碳量和酸鹼值。
被譽為台灣藍碳之父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也透過影片分享,海草是很重要的沿岸生態系統,很多小魚、小蝦都住在海草床,且海草還有碳匯功能,能吸收二氧化碳並墊高底質,減少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有固灘護堤的效果。
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說明,今年「還給大海一畝田」計畫與台大生科院合作,由台大漁業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吳育騏領軍,攜手諾貝爾生物科技創辦人李冠徵,在台大校內建置海草復育基地,內政部國家公園署也會在東沙群島等國家公園採集台灣原生種海草苗,成立海草基因庫。
除了科學研究,王之杰提到,希望號召企業、大眾共同培育海草在生態瓶中,之後再回收生態瓶,提供台大海草基地作為人工培育的研究素材,如要「還海底一畝田」,需1萬個還海生態瓶;另外也和劇團合作,設計30分鐘的還海行動演出,透過全台巡演深植海洋保育理念。
最新生活新聞
-
-
教育深耕夢想飛奔 太空紅藜種子落地土坂
(17 分鐘前) -
文化守護與生態永續並進 南投縣原民計畫表現傑出獲原民會特優肯定
(21 分鐘前) -
「三生有幸,遇見二林」USR計畫 建國科大點亮農村觀光
(22 分鐘前) -
「橫店飛哥」出冀南 青年演員張少飛新星名傳影視圈
(2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