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9° / 22° )
氣象
2025-04-30 | 中央社

海大藍海講座 中研院陳于高主任以宏觀角度深入臺灣探討能源轉型路徑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30 18:21:46)國立臺灣海洋大學4月30日舉辦藍海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陳于高蒞校演講,講題為「全球暖化下人類的新使命:快速找到合適的能源轉型路徑以達淨零排放」,從宏觀角度深入探討地球暖化現況、碳排放趨勢,以及未來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會,吸引眾多相關領域師生聆聽。

許泰文校長親自為講座主持開場,他表示,陳于高主任學術專長為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第四紀古氣候、第四紀地質年代學及新期構造運動,曾多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年度研究獎,並為美國地質學會(GSA)會士。目前除了擔任中研院環變中心的主任,也擔任中研院永續中心執行秘書及地球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為母校臺大地質系的合聘教授。陳主任在黑潮發電的推展投入了很多心力,包含基礎資料蒐集、科學分析及相關工程研究等前置作業,期望黑潮發電大規模商轉早日來臨。

演講一開始,陳主任透過過去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歷史資料,指出人類的文明開展帶來氣侯環境的劇烈影響,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等,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攀升。地球自1976年以來,氣溫就再也沒有低於前工業化時期(1850-1900 年)平均溫度的月份,全球暖化的趨勢早已清晰可見。當全球氣溫增幅1.5°C或更高時,不僅會造成極地冰層融化、冰川加速融解,也將造成珊瑚白化、死亡等難以挽回的損失。

在分析全球碳排放來源時,陳主任指出能源部門佔據高達九成的比例,特別是在發電與運輸領域,而臺灣用於發電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將近運輸的5倍,對臺灣而言,達成2050淨零碳排的關鍵在於「電力去碳化」與「大量電氣化」,透過光電、風電、天然氣發電、地熱、生質能、水力、海洋能、新核能、進口綠氨及綠氫等,臺灣2050年用電需求可達5,000億度,但綠能科技還有很長一大段路要走,應儘速推動去碳燃氫發電(MPTP)、地熱、海洋能、高效太陽光電、生質碳匯等淨零科技研發。

他指出,太陽能與風能等再生能源雖是目前主力,但土地使用密集、氣候穩定度等挑戰不容忽視,需要提升更多的轉換效率。相對地,地熱能、海洋能提供了「自有且穩定」的發電方案,如臺灣有宜蘭、大屯火山、南投、臺東等4個高潛力的地熱開採地點。另海洋能有海洋溫差、潮汐、波浪及洋流等發電方式,以洋流能來說,利用臺灣東岸強勁黑潮,每10平方公里每年蘊含5~6000億度電的潛能。此外,陳主任也強調了生質碳匯與海洋碳封存的潛力。

最後,陳主任強調,「從知到行」,氣候變遷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他呼籲政府、產業與大眾攜手合作,運用科技的力量來達成淨零這的艱鉅的任務。

透過陳于高主任的分享,海大師生獲得許多寶貴的數據與經驗,會後的Q&A時間並促進了校內對永續議題的理解與對話,與會者的迴響也展現出海大對氣候行動的高度關注與積極參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