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5° / 24° )
氣象
2025-05-08 | 中央社

中央大學推動「閱讀習慣運動」 以閱讀紙本書習慣取代手機育兒

因應數位時代教育面臨的高度挑戰,中央大學積極倡導「閱讀習慣運動」,呼籲以閱讀紙本書籍取代手機育兒,重建孩童的專注力、學習力與思考深度。過去十餘年,全台已有逾2,000所國中小響應「明日閱讀」計畫,展現出閱讀文化紮根校園的強大潛力。中央大學與中華明日閱讀協會攜手試辦「明日閱讀習慣博覽會」(https://habitualreader.readingfortomorrow.org/),從「明日閱讀1.0」演進為「明日閱讀2.0」,期以深化閱讀文化,培養學生長期穩定的閱讀紙本書習慣,為未來社會培育具備深度思維與知識力的新世代公民。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專家阮啓弘副校長指出,兒童的大腦額葉皮質——即負責認知控制、延遲滿足、抗拒誘惑與情緒調節的區域——需至二十多歲才發育完成,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特別脆弱。「手機育兒正是當代兒童面臨的最大威脅,父母必須清楚意識到,即使帶來不便,也應優先保護孩子的大腦健康與認知發展。」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2020年的調查,近半數(47%)兒少曾涉入網路霸凌事件;2023年的調查則顯示,在網路世界中,兒少曾遇到騙財、騙色與騙個資,每項比例均超過20%。這些經驗都可能增加孩子焦慮、憂鬱,甚至自傷的風險。「父母不會讓孩子隨便獨自走入暗黑街頭,但現在的網路就充滿了險惡的街頭。」他補充說。

對於閱讀,眾多的研究顯示,孩童的腦部會隨閱讀時間增加發展出緊密且有效率的閱讀學習及認知控制網絡,然而,增加螢幕使用時間卻會讓腦部網絡系統連結降低,進而減少學習的效率。他進一步說明,紙本閱讀對兒童學習具有不可取代的優勢,不僅有助於提升注意力、深化理解、鞏固記憶,進一步奠定語言與知識的紮實基礎,同時促進認知控制能力的發展。「螢幕閱讀常伴隨分心與淺層理解,不利於長期記憶的建立與學習成效的提升。在需要高度專注與深度思考的學習情境中,紙本書籍閱讀依然是最有效且可靠的選擇。」

中央大學國家講座教授陳德懷長期從事AI與網路輔助教學研究。他指出,科技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學習工具,例如,網路可用來資料搜尋或調查、建構學習社群,AI輔導也正往擬真人教師邁進。但若手機主宰孩子的生活,將嚴重影響學習。

有鑑於此,陳教授提出「少量螢幕時間教育」(Screenfew Education)理念,主張學校與家庭應共同訂立嚴謹的數位裝置使用規範,讓科技回歸為輔助學習的工具,而非主導生活與學習的媒介。

在推動閱讀習慣的同時,陳德懷強調,應透過兩大策略幫助孩童遠離螢幕沉迷:第一,以紙本書取代螢幕,透過家庭與學校攜手培養穩定閱讀紙本書的習慣,減少數位媒體的依賴;第二,鼓勵親近實體世界,提供孩子多樣化的戶外活動與身體遊戲,促進其全面發展。

「隨著教育持續數位化,我們應審慎權衡,在課堂與自學中維持紙本閱讀的核心地位,同時輔以適當的數位工具,才能讓學習者既享科技之便,又不失認知深度,真正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

他提到,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在家空閒、搭乘交通工具、外出用餐、看診或露營期間,多數孩子經常手持手機。然而,在他多年來創辦的「趣創者國際實驗教育機構」中,孩子們的手上拿的則是一本本書,並隨時隨地樂於沉浸在閱讀世界之中。

該機構核心目標即是建立學生閱讀紙本書習慣,並已成功培養出一批熱愛閱讀的學生。這些學生自小閱讀大量書籍,甚至可跨齡閱讀至高中程度的內容,顯示持續閱讀所帶來的「量變引發質變」現象,進而提升學習表現與邏輯思維。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