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 中央社
空氣污染的隱憂~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彬芳教授研究團隊調查分析,孕婦與新生兒暴露於PM2.5恐提高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
母親節到了,媽媽的健康是全家人的幸福!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黃彬芳教授與臺南市立安南醫院跨院校合作研究團隊調查分析顯示,空氣污染可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展存在一定關聯;母親在懷孕妊娠第34週到嬰兒出生後第33週期,可能是PM2.5暴露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發展的關鍵時期。
黃彬芳教授跨校院合作團隊此項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的《英國皮膚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https://academic.oup.com/bjd/advance-article/doi/10.1093/bjd/ljaf075/8042897 ,其影響因子高達11.0,在皮膚科領域排名全球第三。此研究不僅為孕期與嬰幼兒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提醒大眾重視空氣污染對下一代健康的潛在影響並期待能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定環境政策時的重要參考。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黃彬芳教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簡稱AD)是一種常見且困擾許多家庭的慢性皮膚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可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展存在一定關聯。然而,母親在懷孕期間及新生兒出生後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的影響,仍不十分清楚。
PM2.5是一種由細小固體或液體顆粒組成的空氣污染物,這些微粒能透過肺部進入血液循環並引發健康問題,例如灰塵、灰燼、廢氣和煤煙等。
黃彬芳教授於是與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中醫部林莉華醫師及兒童過敏風濕免疫科賴以修醫師攜手合作,針對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等地區2004年至2013年間出生的564,869名嬰兒進行調查,深入分析孕期與新生兒暴露於PM2.5與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關聯性。
黃彬芳教授團隊經過長達5年的出生世代追蹤研究發現,在76,944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中,累積暴露於PM2.5與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存在兩個關鍵的暴露時間窗口:自妊娠第34週到出生,以及出生後第33週後,突顯出孕期中晚期及新生兒出生後初期可能是PM2.5暴露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發展的關鍵時期。
林莉華醫師表示,空氣中的污染物可能對皮膚產生不良影響,包括異位性皮膚炎在內的皮膚疾病的發病率和症狀。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擾亂表皮屏障及酸鹼值,以及皮膚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是造成這些皮膚疾病及症的重要因素。另外,因為細懸浮微粒亦能穿過胎盤屏障,孕婦暴露於PM2.5,將導致胎兒亦有共同暴露的風險,將容易造成免疫調節障礙和發炎反應的發生。幼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頸部、及四肢;其症狀為紅疹、癢甚,搔抓出現滲液,或脫皮、乾裂,皮膚增厚苔癬化。
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的患兒,需避免搔抓,剪短指甲減少抓破皮膚,盡量以輕拍方式降低搔癢感;避免過度清潔皮膚,適用溫和且pH值中性的清潔劑;洗澡時不宜使用過燙的水;選擇無香精、無酒精、無色素的乳液加強保濕等。臨床上,嚴重的病灶可以運用中藥藥膏與保濕乳液進行濕敷療法,以及配合中藥的治療,可得到不錯的療效。
賴以修醫師表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很多,先天遺傳的體質因素雖佔了部份,但後天的環境(空氣汙染及菸害)、過敏原的曝露、感染、天氣變化(溫差及濕度)、生活作習、體能活動、甚致情緒壓力等,都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家中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建議:1)減少在空氣品質不良時的戶外活動;2)使用空氣清淨機與除濕機作濕度控制,抑制塵螨的生長,改善室內環境;3)家長應特別留意高風險族群,如已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4)若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請立即就醫治療,及早控制有助於防範病灶的擴大。
本研究亦受到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皮膚科的臨床主席Christian Vestergaard教授兼BJD專欄編輯的推崇,肯定該研究利用大數據,透過整合衛星影像、氣象觀測以及地面空氣污染物測量多樣化的資訊,精確估算PM2.5濃度的隨地區與時間變化並與臺灣出生通報檔、婦幼主題式資料庫及全民健保資料庫做串聯,進行長達5年的出生世代追蹤研究,得出重要結果,增進我們對異位性皮膚炎發病過程的了解https://academic.oup.com/bjd/advance-article/doi/10.1093/bjd/ljaf109/8092570。
鑑於母親於孕期及新生兒出生後暴露在PM2.5濃度過高的情況下,可能影響胎兒免疫發展,增加出生後過敏疾病風險;黃彬芳教授呼籲孕婦及新生兒家庭應特別注意空氣污染的影響,尤其是在PM2.5濃度超過65 μg/m³時,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以降低健康風險,突顯了環境因素對皮膚健康的影響。
黃彬芳教授跨校院合作團隊此項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的《英國皮膚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https://academic.oup.com/bjd/advance-article/doi/10.1093/bjd/ljaf075/8042897 ,其影響因子高達11.0,在皮膚科領域排名全球第三。此研究不僅為孕期與嬰幼兒保健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提醒大眾重視空氣污染對下一代健康的潛在影響並期待能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制定環境政策時的重要參考。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黃彬芳教授表示,異位性皮膚炎(簡稱AD)是一種常見且困擾許多家庭的慢性皮膚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空氣污染可能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展存在一定關聯。然而,母親在懷孕期間及新生兒出生後暴露於細懸浮微粒PM2.5的影響,仍不十分清楚。
PM2.5是一種由細小固體或液體顆粒組成的空氣污染物,這些微粒能透過肺部進入血液循環並引發健康問題,例如灰塵、灰燼、廢氣和煤煙等。
黃彬芳教授於是與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委託中國醫藥大學興建經營中醫部林莉華醫師及兒童過敏風濕免疫科賴以修醫師攜手合作,針對臺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臺南等地區2004年至2013年間出生的564,869名嬰兒進行調查,深入分析孕期與新生兒暴露於PM2.5與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關聯性。
黃彬芳教授團隊經過長達5年的出生世代追蹤研究發現,在76,944名確診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中,累積暴露於PM2.5與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增加有關,且存在兩個關鍵的暴露時間窗口:自妊娠第34週到出生,以及出生後第33週後,突顯出孕期中晚期及新生兒出生後初期可能是PM2.5暴露影響異位性皮膚炎發展的關鍵時期。
林莉華醫師表示,空氣中的污染物可能對皮膚產生不良影響,包括異位性皮膚炎在內的皮膚疾病的發病率和症狀。具體機制尚不清楚,但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擾亂表皮屏障及酸鹼值,以及皮膚微生物群的變化可能是造成這些皮膚疾病及症的重要因素。另外,因為細懸浮微粒亦能穿過胎盤屏障,孕婦暴露於PM2.5,將導致胎兒亦有共同暴露的風險,將容易造成免疫調節障礙和發炎反應的發生。幼兒時期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臉部、頸部、及四肢;其症狀為紅疹、癢甚,搔抓出現滲液,或脫皮、乾裂,皮膚增厚苔癬化。
因此,異位性皮膚炎的患兒,需避免搔抓,剪短指甲減少抓破皮膚,盡量以輕拍方式降低搔癢感;避免過度清潔皮膚,適用溫和且pH值中性的清潔劑;洗澡時不宜使用過燙的水;選擇無香精、無酒精、無色素的乳液加強保濕等。臨床上,嚴重的病灶可以運用中藥藥膏與保濕乳液進行濕敷療法,以及配合中藥的治療,可得到不錯的療效。
賴以修醫師表示,造成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很多,先天遺傳的體質因素雖佔了部份,但後天的環境(空氣汙染及菸害)、過敏原的曝露、感染、天氣變化(溫差及濕度)、生活作習、體能活動、甚致情緒壓力等,都會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家中若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建議:1)減少在空氣品質不良時的戶外活動;2)使用空氣清淨機與除濕機作濕度控制,抑制塵螨的生長,改善室內環境;3)家長應特別留意高風險族群,如已有過敏家族史的兒童;4)若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請立即就醫治療,及早控制有助於防範病灶的擴大。
本研究亦受到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Aarhus University Hospital)皮膚科的臨床主席Christian Vestergaard教授兼BJD專欄編輯的推崇,肯定該研究利用大數據,透過整合衛星影像、氣象觀測以及地面空氣污染物測量多樣化的資訊,精確估算PM2.5濃度的隨地區與時間變化並與臺灣出生通報檔、婦幼主題式資料庫及全民健保資料庫做串聯,進行長達5年的出生世代追蹤研究,得出重要結果,增進我們對異位性皮膚炎發病過程的了解https://academic.oup.com/bjd/advance-article/doi/10.1093/bjd/ljaf109/8092570。
鑑於母親於孕期及新生兒出生後暴露在PM2.5濃度過高的情況下,可能影響胎兒免疫發展,增加出生後過敏疾病風險;黃彬芳教授呼籲孕婦及新生兒家庭應特別注意空氣污染的影響,尤其是在PM2.5濃度超過65 μg/m³時,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以降低健康風險,突顯了環境因素對皮膚健康的影響。
最新生活新聞
-
澳洲進口豬腳檢出萊克多巴胺,未流入彰化市面,彰化持續加強查核把關
(33 分鐘前) -
第三屆世鑫獎入圍名單跨域創意火花激盪 世新影視實力再進化
(35 分鐘前) -
花蓮吉安韭菜缺工減產 農改場開發機械助特色產業
(38 分鐘前) -
免疫療法助弟跨血型捐腎救姊 10年來腎功能正常
(41 分鐘前) -
表揚無私熱血英雄 台中捐血中心辦理年度捐血績優表揚大會
(46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