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 中央社
守護好心肝 政大EMBA邀許金川教授分享50年保肝救肝心路歷程
政治大學EMBA校友會與企家班攜手主辦健康講座,特別邀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基金會創辦人許金川教授,以「五十年的保肝救肝之路──醫者的眼淚與全國的愛心見證」為題,分享他半世紀以來在肝病防治上的心路歷程。講座吸引數十位政大EMBA校友與師生熱情參與,包含李蔡彥校長、商學院院長黃家齊、企家班總導師司徒達賢教授、EMBA 執行長鄭至甫教授、EMBA生醫組招召集人彭朱如教授、企管系主任洪叔民與國際事務副院長陳嬿如以及 EMBA 校友會戴治中理事長、企家班校友會黃志聰會長等均親自出席參與。
講座內容深入淺出,許教授以第一線臨床經驗搭配詼諧生動的分享,讓與會者在笑聲中了解肝病知識,並體會到基金會多年來推動醫療公益的堅持與使命。會後Q&A交流熱烈,參與者表示收穫滿滿,並感謝許教授無私分享。
主辦單位政大EMBA校友會公益組期望藉由此次講座,不僅深化大眾對肝病的防治意識,也讓「守護好心肝」的理念傳遞出去,進一步為家庭、社會建立更周全的健康防線。同時,透過許教授的生命歷程與基金會發展經驗,也讓EMBA校友深入理解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中的角色,思考企業如何實踐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台灣肝病防治成果卓著 民眾更應關注健康進展許金川教授指出,台灣歷經多年醫界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肝病防治已展現顯著成效。肝癌自2004年起不再位居癌症死因首位,發生率亦由第一降至第五;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在2022年已退出十大死因,顯示全民健康意識持續提升,防治行動也逐步開花結果。
特別的是基金會在每年七月「世界肝炎日」期間,聯合全台醫療院所的「今年超了沒?」系列活動,針對40歲以上民眾持續推動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協助民眾早期發現、及時治療。2024年已有30家醫院響應,服務人數高達5771人。許教授以一句:「不怕肝病找上門,因為我們會先找到它!」呼籲民眾把握檢查機會,及早預防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除了熟知的B、C型肝炎,許教授也提醒:酒精已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食道癌、口腔癌、肝癌、胰臟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而現代人常見的脂肪肝,若輕忽處理,也可能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他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特別是對於工作繁忙、應酬頻繁的企業人士,更應正視自身健康風險。
幸好在醫療科技持續進步下,從1975年起許教授便投入超音波研究,如今結合即時顯影與AI輔助診斷技術,已大幅提升肝病檢測效率與準確率,為早期發現提供強大後盾。
多元治療提升存活率 防治依然仰賴全民參與許教授也介紹目前針對肝癌的多元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射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化學治療與肝臟移植等,並強調:「儘管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但每年仍有約5000人因肝癌過世,防治工作不能鬆懈。」
講座中特別分享政大哲學系畢業生林芳如的感人故事:她年僅19歲確診肝癌,堅持抗癌五年後辭世,卻在生命最後階段仍協助基金會推動防治理念,並捐出遺體供病理研究。她撰寫的《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找到遺囑》一書,展現堅毅勇氣與無私精神,感動無數人心。
回顧推動歷程,許金川教授分享,自1994年與恩師宋瑞樓教授共同創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來,基金會迄今已辦理超過2000場公益講座,免費肝病篩檢服務人數達70萬人次,保肝列車累積的里程數可繞行台灣395.9圈。2011年成立「好心肝門診中心」,落實以愛跟關懷為出發點,「不以營利為目的,把病人當作自己的家人」,每週動員超過300名志工服務病友,落實「以病人為本」的照護精神。
基金會成立的病理檢驗中心,更首創全台「一日病理」,並導入AI技術提升診斷效率,實踐醫療創新與人本關懷並重的理念。許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仍是對抗肝病最有效的策略。唯有結合公共衛生推廣、科技輔助與全民參與,台灣才能邁向「消滅肝病」的終極願景。
政大EMBA持續倡議健康與公益不間斷講座尾聲,會後Q&A互動熱烈,與會者踴躍提問、深入交流。主辦單位政大EMBA校友會公益組召集人吳正華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各界攜手,透過跨界合作與知識分享,推動更多健康與公益活動,讓正向理念深植人心。
同時,也期盼藉由許金川教授長年於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的貢獻,啟發EMBA校友從企業經營者的視角反思社會責任,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影響力,將公益行動化為具體實踐,為社會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
講座內容深入淺出,許教授以第一線臨床經驗搭配詼諧生動的分享,讓與會者在笑聲中了解肝病知識,並體會到基金會多年來推動醫療公益的堅持與使命。會後Q&A交流熱烈,參與者表示收穫滿滿,並感謝許教授無私分享。
主辦單位政大EMBA校友會公益組期望藉由此次講座,不僅深化大眾對肝病的防治意識,也讓「守護好心肝」的理念傳遞出去,進一步為家庭、社會建立更周全的健康防線。同時,透過許教授的生命歷程與基金會發展經驗,也讓EMBA校友深入理解非營利組織在社會中的角色,思考企業如何實踐社會責任,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台灣肝病防治成果卓著 民眾更應關注健康進展許金川教授指出,台灣歷經多年醫界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努力,肝病防治已展現顯著成效。肝癌自2004年起不再位居癌症死因首位,發生率亦由第一降至第五;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在2022年已退出十大死因,顯示全民健康意識持續提升,防治行動也逐步開花結果。
特別的是基金會在每年七月「世界肝炎日」期間,聯合全台醫療院所的「今年超了沒?」系列活動,針對40歲以上民眾持續推動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協助民眾早期發現、及時治療。2024年已有30家醫院響應,服務人數高達5771人。許教授以一句:「不怕肝病找上門,因為我們會先找到它!」呼籲民眾把握檢查機會,及早預防才是守護健康的關鍵。
除了熟知的B、C型肝炎,許教授也提醒:酒精已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與食道癌、口腔癌、肝癌、胰臟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而現代人常見的脂肪肝,若輕忽處理,也可能演變成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他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掉以輕心。」特別是對於工作繁忙、應酬頻繁的企業人士,更應正視自身健康風險。
幸好在醫療科技持續進步下,從1975年起許教授便投入超音波研究,如今結合即時顯影與AI輔助診斷技術,已大幅提升肝病檢測效率與準確率,為早期發現提供強大後盾。
多元治療提升存活率 防治依然仰賴全民參與許教授也介紹目前針對肝癌的多元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放射治療、標靶與免疫療法、化學治療與肝臟移植等,並強調:「儘管醫療技術日新月異,但每年仍有約5000人因肝癌過世,防治工作不能鬆懈。」
講座中特別分享政大哲學系畢業生林芳如的感人故事:她年僅19歲確診肝癌,堅持抗癌五年後辭世,卻在生命最後階段仍協助基金會推動防治理念,並捐出遺體供病理研究。她撰寫的《我不能死,因為我還沒找到遺囑》一書,展現堅毅勇氣與無私精神,感動無數人心。
回顧推動歷程,許金川教授分享,自1994年與恩師宋瑞樓教授共同創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以來,基金會迄今已辦理超過2000場公益講座,免費肝病篩檢服務人數達70萬人次,保肝列車累積的里程數可繞行台灣395.9圈。2011年成立「好心肝門診中心」,落實以愛跟關懷為出發點,「不以營利為目的,把病人當作自己的家人」,每週動員超過300名志工服務病友,落實「以病人為本」的照護精神。
基金會成立的病理檢驗中心,更首創全台「一日病理」,並導入AI技術提升診斷效率,實踐醫療創新與人本關懷並重的理念。許教授強調:「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仍是對抗肝病最有效的策略。唯有結合公共衛生推廣、科技輔助與全民參與,台灣才能邁向「消滅肝病」的終極願景。
政大EMBA持續倡議健康與公益不間斷講座尾聲,會後Q&A互動熱烈,與會者踴躍提問、深入交流。主辦單位政大EMBA校友會公益組召集人吳正華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各界攜手,透過跨界合作與知識分享,推動更多健康與公益活動,讓正向理念深植人心。
同時,也期盼藉由許金川教授長年於醫療與公共衛生領域的貢獻,啟發EMBA校友從企業經營者的視角反思社會責任,在不同崗位上發揮影響力,將公益行動化為具體實踐,為社會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
最新生活新聞
-
-
2025/05/08 空氣品質說明(16:30)
(24 分鐘前) -
高醫岡山醫院營運週年 北高雄民眾享醫療資源
(30 分鐘前) -
澳豬檢出萊劑!食藥署長:對邊境抽驗很驕傲
(33 分鐘前) -
中等資訊教師培育啟動 銘傳開辦北區專長學分班
(3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