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 中央社
2成民眾曾因外貌遭不友善對待 取綽號最常見
陽光基金會公布最新「民眾對外貌意向與經驗調查」,約2成民眾曾經歷至少1項因外貌而生的不友善對待,以「被取不喜歡的外號」19.3%最常見;且受取笑等比例也較往年提高。
陽光基金會倡導組主任莊麗真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基金會自民國102年起,每3年進行一次「台灣民眾對外貌的意向與經驗調查」,今年最新調查是於4月透過手機,針對全台22縣市18歲以上成人進行抽樣調查,共1123人完成受訪。
調查顯示,全台約每5名成年人,就有1人曾經歷至少1項因外貌而產生的不友善對待,其中以「被取不喜歡的外號」最常見,比例達19.3%,其次依序為「因自身外貌遭取笑」17.3%、「受到言語批評」15.5%、「被他人多看一眼」14.9%、「被他人刻意保持距離」5.3%,最後則是「在網路上遭遇不友善」1.8%。
莊麗真指出,對比往年調查結果,發現今年調查中,遭受多看一眼、受到取笑、被取外號及言語批評這4項比例,都有顯著上升;顯示因外貌引發的社會互動壓力依然普遍,社會不友善狀況甚至有增加的可能性。此外,也可能是隨著平權教育、尊重的推廣,使民眾敏感度提升,導致調查結果跟著上升。
對比過往針對顏面損傷傷友的調查,莊麗真指出,傷友最常遭受的不友善對待為被他人多看一眼(異樣眼光),高達7成,第2名是被他人刻意保持距離,再來才是受到言語批評,樣態與一般人相當不同。
職場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有25.3%最近5年有求職經驗,有面試經驗的民眾則僅約6.4%曾因外貌經歷到不適的求職過程。進入職場後,有7.6%曾因外貌而遭遇不友善情境,包括被同事、主管開玩笑或取綽號、被評論外貌等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也發現,遭受不友善情境者,集中於女性、18至29歲、受僱者,以及對自己身體特徵感到困擾的族群;基金會過往調查也發現,顏面損傷傷友超過5成,在求職或就業過程中有遭遇不平等對待。
莊麗真指出,調查結果顯示,職場雖然越來越友善,但還是會發生不平等情況,且集中於特定族群。整體社會方面,則可推測因外貌而進行惡意對待情況減少,不過整體對於刻板印象、開玩笑等「無心之過」,都仍有待加強。
陽光基金會倡導組主任莊麗真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基金會自民國102年起,每3年進行一次「台灣民眾對外貌的意向與經驗調查」,今年最新調查是於4月透過手機,針對全台22縣市18歲以上成人進行抽樣調查,共1123人完成受訪。
調查顯示,全台約每5名成年人,就有1人曾經歷至少1項因外貌而產生的不友善對待,其中以「被取不喜歡的外號」最常見,比例達19.3%,其次依序為「因自身外貌遭取笑」17.3%、「受到言語批評」15.5%、「被他人多看一眼」14.9%、「被他人刻意保持距離」5.3%,最後則是「在網路上遭遇不友善」1.8%。
莊麗真指出,對比往年調查結果,發現今年調查中,遭受多看一眼、受到取笑、被取外號及言語批評這4項比例,都有顯著上升;顯示因外貌引發的社會互動壓力依然普遍,社會不友善狀況甚至有增加的可能性。此外,也可能是隨著平權教育、尊重的推廣,使民眾敏感度提升,導致調查結果跟著上升。
對比過往針對顏面損傷傷友的調查,莊麗真指出,傷友最常遭受的不友善對待為被他人多看一眼(異樣眼光),高達7成,第2名是被他人刻意保持距離,再來才是受到言語批評,樣態與一般人相當不同。
職場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受訪民眾有25.3%最近5年有求職經驗,有面試經驗的民眾則僅約6.4%曾因外貌經歷到不適的求職過程。進入職場後,有7.6%曾因外貌而遭遇不友善情境,包括被同事、主管開玩笑或取綽號、被評論外貌等情形。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也發現,遭受不友善情境者,集中於女性、18至29歲、受僱者,以及對自己身體特徵感到困擾的族群;基金會過往調查也發現,顏面損傷傷友超過5成,在求職或就業過程中有遭遇不平等對待。
莊麗真指出,調查結果顯示,職場雖然越來越友善,但還是會發生不平等情況,且集中於特定族群。整體社會方面,則可推測因外貌而進行惡意對待情況減少,不過整體對於刻板印象、開玩笑等「無心之過」,都仍有待加強。
最新生活新聞
-
台灣首家沙縣小吃旗艦店桃園南崁盛大開幕!
(7 小時前) -
竹縣府辦金盞花手作體驗 青年DIY香皂茶包探索部落文化
(7 小時前) -
2025/05/1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7 小時前) -
2025「至臻麥森――瓷藝風華 歐洲之最」特展 才華洋溢、代代相傳的美好珍品5/13起臺中大遠百亮相
(7 小時前) -
感性講述護國群山故事 竹縣長楊文科強力推薦《造山者-世紀的賭注》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