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8 | 中央社
國合會舉辦全球智慧醫療論壇 呼應外交部榮邦計畫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今(28)日下午於國家圖書館舉辦第二屆「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配合《國際開發援助現場》季刊第20期主題「全球智慧醫療發展探究」,聚焦AI治理、資料保護、臨床運用與國際合作等核心議題,探討智慧醫療如何在保障隱私與人權之下,加速臨床運用與跨境合作。論壇由季刊總編輯、國合會副秘書長謝佩芬主持,來自國內外學者專家等逾百人出席。
謝佩芬在開場致詞時指出,AI、大數據與遠距醫療快速改變全球健康治理版圖,智慧醫療不僅是先進國家的照護革新,也是開發援助的重要工具;但落地同時必須正視數位落差、基礎建設、人才培力與資料治理、倫理、隱私等挑戰。謝佩芬也呼應外交部長林佳龍提出之「榮邦計畫」,強調從傳統「援助」邁向「共創、共構」,以「以醫帶產」深化與友邦合作;並以國合會在巴拉圭導入醫療資訊管理系統與在索馬利蘭導入AI生成電子病歷為例,展現智慧醫療援助的可行模式與效益。
本次論壇由外交部及國家圖書館邀訪的旅臺國際學人、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法學院CeBIL中心副主任兼副教授Marcelo Corrales Compagnucci以「建構具倫理與可信賴之人工智慧:邁向智慧醫療的未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Compagnucci表示,AI 正把醫院轉化為動態數位平台,公私協作能帶來更快診斷與個人化照護,但也把隱私、問責與信任推至前臺;並分享歐盟HLEG/ALTAI(High-Level Expert Group /Assessment List for Trustwort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WHO指引與相關 ISO標準,把原則轉為可執行流程,讓政府、醫療體系與產業共築可信賴的生態。Compagnucci並表示,歐盟與WHO等國際AI倫理原則具全球適用性,也非常適合臺灣在巴拉圭的醫療資訊管理系統中作為參考與運用。
本次論壇第一場次主題為「從全球趨勢到南方實踐:智慧醫療關鍵議題與策略」。分享人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管所副教授郭年真表示,智慧醫療可望提升效率並減少對醫師人力的依賴,建議政府採風險為本的監管,在保障民眾權益與安全前提下,讓創新先行試辦後滾動修正模式;新光醫院國際醫療中心課長羅德毓則代表副院長洪子仁發表,他指出,在開發中國家推動智慧醫療,應兼顧永續性,以確保長期效益。
與談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在開發中國家推動AI智慧醫療時,首要任務是評估該國家的數位化發展現況,並據此量身打造符合當地需求的數位導入系統或制度;副所長邱亞文強調,智慧醫療的核心不只是科技,而是人、制度與文化的協作,因此當地的人才培育及雙向交流非常重要;國合會副秘書長李志宏則回應,公私部門的協力可開啟創新模式,從而在全球智慧醫療的浪潮中,朝向醫療公平的目標邁進。
第二場次主題為「從智慧演算法到健康革命:AI引領數位醫療新格局」,聚焦於運用AI工具在醫療領域的革新與貢獻。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博士候選人鍾采璇分享將AI應用於非洲國家醫療臨床的實務經驗,表示未來發展應聚焦於強化基礎設施、培育在地人才、制定合適的監管政策,確保AI技術的倫理性與普惠性,以實現健康公平與永續發展的目標;臺灣先進醫資(AdvMeds)總經理黃兆聖則指出,國際開發援助應以能力建構、在地共創與永續經營為基礎,透過「智慧醫療導入」與「護理體系強化」的整合策略,推動以人為本的數位健康轉型。
與談人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譚慶則表示,臺灣具備相關優勢和經驗,可望成為推動國際智慧醫療合作的關鍵推動者;國合會人道援助處處長王宏慈則提出,在國際援助中推動智慧醫療,關鍵在於制度重構和人才培育,並必須充分理解與尊重當地的文化脈絡,並舉國合會在斐濟和巴拉圭等國的援外經驗,強調科技落實於人本關懷的體現。唯有建立信任,才能讓合作國家感受到一體性。
謝佩芬總結表示,AI的運用在援外工作上已成為顯學,今日論壇中,國內外產官學研與醫界專家齊聚一堂,有來自歐洲的專題演講者,也有來自奧地利、斯洛伐克、菲律賓、奈及利亞等國之學者專家與會,可見此一主題之重要性。然而,如何兼顧新科技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既能協助友邦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又能確保資料與隱私的妥善維護,是所有援外機構必須正視的課題。國合會預計在下一季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將在今日對於AI的討論基礎上,聚焦在智慧農業的運用,屆時也將邀請國內外各界共襄盛舉。
謝佩芬在開場致詞時指出,AI、大數據與遠距醫療快速改變全球健康治理版圖,智慧醫療不僅是先進國家的照護革新,也是開發援助的重要工具;但落地同時必須正視數位落差、基礎建設、人才培力與資料治理、倫理、隱私等挑戰。謝佩芬也呼應外交部長林佳龍提出之「榮邦計畫」,強調從傳統「援助」邁向「共創、共構」,以「以醫帶產」深化與友邦合作;並以國合會在巴拉圭導入醫療資訊管理系統與在索馬利蘭導入AI生成電子病歷為例,展現智慧醫療援助的可行模式與效益。
本次論壇由外交部及國家圖書館邀訪的旅臺國際學人、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法學院CeBIL中心副主任兼副教授Marcelo Corrales Compagnucci以「建構具倫理與可信賴之人工智慧:邁向智慧醫療的未來」為題進行專題演講。Compagnucci表示,AI 正把醫院轉化為動態數位平台,公私協作能帶來更快診斷與個人化照護,但也把隱私、問責與信任推至前臺;並分享歐盟HLEG/ALTAI(High-Level Expert Group /Assessment List for Trustworth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WHO指引與相關 ISO標準,把原則轉為可執行流程,讓政府、醫療體系與產業共築可信賴的生態。Compagnucci並表示,歐盟與WHO等國際AI倫理原則具全球適用性,也非常適合臺灣在巴拉圭的醫療資訊管理系統中作為參考與運用。
本次論壇第一場次主題為「從全球趨勢到南方實踐:智慧醫療關鍵議題與策略」。分享人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管所副教授郭年真表示,智慧醫療可望提升效率並減少對醫師人力的依賴,建議政府採風險為本的監管,在保障民眾權益與安全前提下,讓創新先行試辦後滾動修正模式;新光醫院國際醫療中心課長羅德毓則代表副院長洪子仁發表,他指出,在開發中國家推動智慧醫療,應兼顧永續性,以確保長期效益。
與談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表示,在開發中國家推動AI智慧醫療時,首要任務是評估該國家的數位化發展現況,並據此量身打造符合當地需求的數位導入系統或制度;副所長邱亞文強調,智慧醫療的核心不只是科技,而是人、制度與文化的協作,因此當地的人才培育及雙向交流非常重要;國合會副秘書長李志宏則回應,公私部門的協力可開啟創新模式,從而在全球智慧醫療的浪潮中,朝向醫療公平的目標邁進。
第二場次主題為「從智慧演算法到健康革命:AI引領數位醫療新格局」,聚焦於運用AI工具在醫療領域的革新與貢獻。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博士候選人鍾采璇分享將AI應用於非洲國家醫療臨床的實務經驗,表示未來發展應聚焦於強化基礎設施、培育在地人才、制定合適的監管政策,確保AI技術的倫理性與普惠性,以實現健康公平與永續發展的目標;臺灣先進醫資(AdvMeds)總經理黃兆聖則指出,國際開發援助應以能力建構、在地共創與永續經營為基礎,透過「智慧醫療導入」與「護理體系強化」的整合策略,推動以人為本的數位健康轉型。
與談人新竹臺大分院副院長譚慶則表示,臺灣具備相關優勢和經驗,可望成為推動國際智慧醫療合作的關鍵推動者;國合會人道援助處處長王宏慈則提出,在國際援助中推動智慧醫療,關鍵在於制度重構和人才培育,並必須充分理解與尊重當地的文化脈絡,並舉國合會在斐濟和巴拉圭等國的援外經驗,強調科技落實於人本關懷的體現。唯有建立信任,才能讓合作國家感受到一體性。
謝佩芬總結表示,AI的運用在援外工作上已成為顯學,今日論壇中,國內外產官學研與醫界專家齊聚一堂,有來自歐洲的專題演講者,也有來自奧地利、斯洛伐克、菲律賓、奈及利亞等國之學者專家與會,可見此一主題之重要性。然而,如何兼顧新科技所帶來的機會與風險,既能協助友邦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又能確保資料與隱私的妥善維護,是所有援外機構必須正視的課題。國合會預計在下一季舉辦的第三屆「國際開發援助現場論壇」,將在今日對於AI的討論基礎上,聚焦在智慧農業的運用,屆時也將邀請國內外各界共襄盛舉。
最新生活新聞
-
-
中科招商輔導低碳產業群聚 建構綠色科技創新生態系創造永續新典範
(7 小時前) -
臺東榮服處感謝雪中送炭關懷協會捐助學子助學金
(7 小時前) -
臺南市公部門暑期工讀成果競賽落幕 青年展現市政服務活力
(7 小時前) -
臺南市首辦早期療育共識營 凝聚跨領域合作力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