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0° / 19° )
氣象
2025-11-21 | 中央社

哈佛大學教授Peter Galison受邀到成大談黑洞研究

美國哈佛大學 Joseph Pellegrino University講座教授Peter Galison於11月20日蒞臨成功大學,以《At the Boundary of Science and Humanities:Black Holes,譯:科學與人文的邊界:黑洞》為題進行演講,與校內外逾百名師生及民眾分享黑洞研究,文學院學術演講廳座無虛席。在提問與交流環節中,聽眾就黑洞科學知識、黑洞影像與科學溝通,以及科學與人文的互動等面向踴躍提問,線上觀看直播的觀眾也把握與國際級大師互動機會,積極參與,活動氣氛相當熱絡。下午Peter Galison講座教更與理學院師生進行深度研討,不僅深化大眾對黑洞的理解,也為校園帶來跨領域對話的新啟發。

本次活動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辦的「大師系列講座」,由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與文學院、理學院承辦,財團法人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中技社協辦。本場主持人、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黃恩宇副主任開場致詞特別感謝世界級大師Peter Galison教授帶來一場結合科學與人文結合的知識饗宴,為成功大學、中山大學、中興大學及中正大學等四校師生進行演講與交流,期望藉此提升研究能量,並促進人才培育之多元發展。

Peter Galison教授在講座中深入探討黑洞影像的多項議題。以黑洞攝影為例,說明科學與人文如何在知識邊界交會。他回顧自 2015 年啟動的黑洞拍攝計畫,以及 2016 年黑洞倡議(Black Hole Initiative, BHI)的成立,也分享此項任務所面臨的挑戰,包含單一望遠鏡無法獨自完成拍攝,必須透過分布全球的多座望遠鏡協同合作;如何統整不同團隊的作業;以及在各團隊分別取得影像後,如何對多張黑洞影像進行平均化與理想化的處理。Galison亦談及最終影像發布後引發的廣大關注,從科學界到一般民眾所展開的大量討論,凸顯黑洞影像在科學傳播與公共理解中的重要意義。

Peter Galison教授進一步說明黑洞影像生成的科學程序,包括資料分組、隔離運算、影像疊合、平均化與理想化處理等重要步驟。他指出,黑洞影像並非單純的「真實再現」,而是結合客觀量測、專家判斷與電腦模型訓練所共同產生的複合成果。此外,他也談及影像製作所面臨的多重條件與限制,如負責任的觀測選址、嚴苛的環境因素,以及黑洞自轉可能造成的光圈扭曲等物理挑戰。整場演講不僅深化聽眾對黑洞影像製作過程的理解,也引發對科學溝通、當代技術與人類感知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

Peter Galison教授為當代重要的物理學與科學史學者,現任哈佛大學黑洞倡議(Black Hole Initiative, BHI)主任,亦為該倡議之創始成員之一。Galison教授研究跨越物理學與科學史哲學領域,成就斐然,更曾獲頒麥克阿瑟獎、Max Planck 與 Humboldt 基金會獎、輝瑞獎、Abraham Pais 獎等多項殊榮。Galison教授為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EHT)核心成員,因成功捕捉人類史上首張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之影像,於2020年與EHT共同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此成就更引起全球的關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