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0° / 19° )
氣象
2025-11-25 | 中央社

腎臟病高盛行 SOP標準化雙指標篩檢落實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醫界與政府聯手推出首份可直接套用SOP,強調風險導向篩檢與標準化診斷流程,提醒診斷應以腎絲球量與尿白蛋白檢驗,雙管齊下,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

台灣平均每8名成人便有1人受慢性腎臟病影響,卻僅約1成患者實際知曉自身病況,許多人腎功能明顯惡化才被發現,形成隱性卻龐大健康危機。健保署攜手5大醫學會推首份「可直接照做」腎病臨床照護標準作業程序(SOP),翻轉理論式指南,今天舉行發布記者會。

慢性腎臟病(CKD)是台灣主要的公共衛生挑戰,預計至2027年將影響超過300萬人。台灣醫界與政府單位透過正式共識程序逐條審查、討論並表決每項建議,最終共通過10項建議,其中9項同意比例超過9成,屬強烈共識,1項達成共識,同意比例逾7成。

整體架構著重於風險導向與分齡篩檢策略、以估計腎絲球過濾率(eGFR)搭配尿白蛋白檢驗的診斷方式,及使用風險分類系統進行分期。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說,腎臟是負責過濾的器官,「量」與「質」都需要兼顧。eGFR主要用來掌握腎絲球數量,是反映腎臟「量」的指標。

尿白蛋白檢測則是「質」的指標,邱怡文說,正常尿液中不應出現蛋白質,一旦檢出蛋白,就代表腎臟的過濾品質可能出問題。接著再利用這兩項數值進行風險分級,現在許多健檢單位會以此方式向民眾說明風險,多數受檢者都會得到分級結果,有助預測病程、設計個人化預防策略。

即使被發現腎健康亮黃燈,如今依然有反轉機會,健保署署長陳亮妤表示,腎病整合照護已在臨床看到具體成效,透析患者總數下降,且加入共照制度患者10年內洗腎風險是未加入者的1/10,及早發現、早期介入,才能減少共病發生、降低死亡率,延長健康餘命,提高生活品質。

預防勝於治療,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分享了腎病風險因子口訣是「胖唐老鴨(胖糖老壓)心脂蛋藥痛史菸」,包含肥胖、高血糖、65歲以上、心臟血管疾病、高血脂、蛋白尿、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痛風、家族有腎臟病史與抽菸等,具任何風險因子者應每年篩。

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台灣下修成人健檢年齡至30歲、強化腎功能篩檢項目、以及社區及基層積極推動腎病識能等,以提升民眾慢性腎臟病風險意識與自我管理,腎病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管理,均衡飲食、適當攝取水分、戒菸、運動、定期量血壓等都是護腎妙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