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7°
( 19° / 15° )
氣象
2024-11-28 | 匯流新聞網

【雁默專欄】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錯了


【雁默專欄】中國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錯了


雁默/自由撰稿人


隨著中國大陸電動車的蓬勃發展,以及國際傳統車廠在此領域的落後,中國電動車全球化已被內地民眾視為攸關國運的命題,然而,大陸官方卻不這麼想。


當前,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是百年一遇的大轉型,而所謂「新能源」未來的主流到底是什麼,仍屬未知,但有可能不是現在相對成熟的鋰電技術,因為該技術仍有重大缺陷,無法完全取代內燃機。


相較於內燃機,鋰電池主要缺點有三:怕冷,易爆,充電太慢。


比亞迪老闆曾公開呼籲政府,對燃油車生產下達禁令,以集中資源扶植電動車。這是昏招,比亞迪應該集中心力克服上述三項技術缺陷,而不是要求政策護航。


另一方面,鋰電對歐美與日韓而言,還要加上基建難題,沒有一個國家具備「基建狂魔」的能力,因此傳統車廠無不想換道超車,發展其他能源替代方案 —— 包含固態電池,氫能等新能源 —— 但尚無法克服成本問題。


此一困境,是樹立保護主義的沃土,美國與歐洲為保護自家產業,先後以關稅拒絕了中國電動車。


簡單說,鋰電遠未成為革命性技術,致使內燃機仍有高度的存在必要。


事實上,與部分國內電動車大廠的態度不同,大陸當局非常清醒,知道現在還不是單邊押寶某項新能源的時候,因此,工信部官員「適時」站出來,表態「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發展」。


此舉猶如對電車與油車支持者愈來愈極端反對彼此的歪風,做出了公允的裁決。官方恐早已意識到,鋰電技術可能只是能源轉型的過渡,而既然歐美日韓車廠打的退堂鼓,從全球佈局的角度看,實不宜單邊押寶鋰電。


事實上,大陸官方從未單邊押寶鋰電,而是支持多元選項,讓固態電池,氫能,內燃機新技術能符合市場規律合理競爭。


證據就是11月9日大陸官方頒布了「能源法」,明確在減碳方向上的具體技術扶植政策。其中,氫能被賦予法律地位,被視為重要的綠能技術選項,因為再生能源可以製氫。


製氫主要有兩種方式:綠色製氫,透過電解水,使用風電或太陽能將水解離成氫與氧,此其一。藍色製氫,利用天然氣(甲烷)進行蒸汽重組以產生氫氣。


日本豐田一向排斥鋰電技術,比較青睞固態電池與氫燃料,有點與中國較勁的意味,然而,在氫燃料的專利上,其實中國才是世界第一。


中國大陸,日本,德國是氫燃料專利的三大國,專利申請近七成都來自中國。此外,中國也是產氫大國,從2019年起,中國每年產氫量約2200萬噸,佔世界氫產量的三分之一,成為世界第一,目前每年氫產量約3300萬噸。


這麼看就不意外,為何中國大陸在鋰電技術遙遙領先的當下,反而高舉氫燃料技術了,因為比起鋰電技術需要進口材料,氫燃料完全能自給自足,而且與綠電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當然,氫燃料也有許多難關要克服,但在政府加持下,其發展可能會快過鋰電的技術突破。因此,別以為大陸汽車產業的歸宿是電動車,新能源發展還在戰國時代,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雁默專欄】中國發行美債?戰略企圖為何?


【雁默專欄】川普回鍋 強人政治抬頭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