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5-20 | 匯流新聞網

【鄧哲偉專欄】用肺發電的代價:火力發電背後的空氣真相 誰來監督?


【鄧哲偉專欄】用肺發電的代價:火力發電背後的空氣真相 誰來監督?


鄧哲偉/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5月18日是台灣「非核家園」正式邁入新階段的第一天。這一天,本應象徵潔淨能源的開始,卻由一組驚人的數據揭開序幕:台電官網顯示,火力發電占比高達92%,而再生能源僅有4.38%。這不僅是一場能源結構的警訊,更是一場空氣與健康的危機。


當我們在炎熱的午後打開冷氣、啟動電器時,許多人未曾意識到,這些電力背後,其實是靠大量燃煤與燃氣機組在燃燒。燃燒的是煤與天然氣,彌漫在空氣中的卻是看不見的懸浮微粒、二氧化硫與重金屬,最後進入我們的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在核三廠2號機除役當晚,九部機組接近九成運轉;其他如大潭、興達等燃氣機組亦緊急補位。數據顯示,台灣在夏季高溫時刻,幾乎是全面「用肺發電」。


火力發電的集中與再生能源發展的遲緩,造成某些城市與鄉鎮承擔過度的發電壓力與空氣污染風險。許多火力機組所在地,如台中、林口、興達與通霄,往往成了能源政策背後的「沉默地區」。這些地方居民沒有享受到能源產業帶來的紅利,卻長期承受著空氣污染的健康威脅與生活品質下降的困擾。


更令人擔憂的是,社會目前所依賴的空污與發電數據,多來自台電單方面公布。當球員兼裁判、排放者也是報告者,我們如何確保資訊的正確性與完整性?例如日前傳出發電占比竟高達103%,已超過百分比的常理極限,引發對數據灌水的質疑。當真相變得模糊,信任也隨之瓦解。


在非核政策既定、綠能尚未穩定供電的當下,火力發電恐怕仍將在未來十年內持續佔據主導地位。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應堅持追求「乾淨與負責任的火力發電」,這不該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制度與社會正義的體現。


因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盼政府與相關單位正視:


1.建立獨立的空污監測與公開平台


應由環境部聯合各地環保局,設置獨立監測單位,進駐火力發電廠周邊,定期實測並即時公開空氣品質數據,避免資訊壟斷與黑箱。


2.落實地方健康風險評估


對於長期暴露於火力發電排放的居民,應納入公費健康風險調查與醫療補助,特別是對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或長者、兒童的影響進行追蹤與通報。


3.發電資訊需經第三方查核認證


所有發電數據與排放紀錄,應交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審核與認證,並要求台電每月提供原始數據供公眾查詢與比對。


4.推動火力發電占比逐年下降的具體目標


訂定年度減碳時程與發電占比上限,逐步減少燃煤與燃氣依賴,加速太陽能、風力與儲能建設,同時整合調度系統以提升綠電穩定性。


5.支持發電地區的綠色轉型與轉型正義


地方如中火與通霄,應不再只是單純的發電區,而是轉型為能源治理示範區,推動再生能源共構、海岸修復、生態旅遊與在地經濟活化,補回過去幾十年被忽視的發展權利。


我們不能再用「供電穩定」作為犧牲空氣與健康的藉口。氣候變遷已逼近臨界點,空污與能源危機早已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下一代的生存挑戰。


電不能只是數字,電背後是人,是生活,是家園的安危。我們呼籲,台灣的能源轉型,不該讓人民用肺發電,而是用陽光、風力、技術與透明的制度,點亮一個乾淨、健康、永續的未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鄧哲偉專欄】核廢料解套,為何不能和大陸談?


【投書】新台幣飆升 出口與觀光業者面臨生存危機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