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5° / 31° )
氣象
2025-09-30 | 匯流新聞網

【投書】觀測黑洞是心靈最偉大的探險


【投書】觀測黑洞是心靈最偉大的探險


鄧鴻源/大學教授


最新觀測到的黑洞合併事件,再度證實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與霍金(Stephen Hawking)數十年前的理論預測,為人類對宇宙最神秘天體的理解再添里程碑。根據「科學科技日報」(SciTechDaily)報導,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捕捉到迄今最清晰的黑洞合併訊號(GW250114),為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提供最強證據。愛因斯坦今年去世剛好滿70周年,其理論仍經得起考驗,他雖已去世,精神永存。


2019年4月,人類史上第一張黑洞照片曝光,台灣、比利時、日本、中國、美國、智利將同步舉行觀測黑洞計畫「事件視界望遠鏡」記者會,其中台灣改裝架設的地表最強望遠鏡「格陵蘭望遠鏡」從去年加入計畫,不但是北極圈內第一個次毫米波天文觀測站,還能抵抗零下七十一度的低溫。


眾所周知,黑洞是巨型恆星內部核融合燃料消耗完後的結局,比我們地球引力高出幾千萬倍,可以輕易吞噬在其引力周圍的恆星或行星,可說是宇宙中的「大黑鯊」,通常體積不大,仍然具有超強引力,何況是超大質量黑洞?一般科學家相信,我們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央,很可能就隱藏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讓其周圍上千億顆恆星如眾星拱月繞著它旋轉。


據估計,太陽系離銀河系中央約三點五萬光年,太陽系繞銀河系一圈約需兩億五千萬地球年,相當於從恐龍出現在地球至今的時間,太陽系才能繞完銀河系一圈!可知其廣大。


其實在2014年,史上第一次黑洞吞噬恆星的完整過程,已經被天文學家觀測到。當時,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員表示,有顆編號為ASAS-SN-14l的不幸恆星,僅距離地球約三億光年,因此才能在它被附近黑洞摧毀的第一時間迅速發現,並完整觀測吞噬及隨後以近乎光速將離子噴流而出的過程。在此之前,天文界一直努力尋找黑洞吞噬後發射噴流的證據,但過去被吞噬的恆星們都距離地球九億光年以上,發現時總是慢了一步。


平心而論,從事天文研究是一件很孤獨的事,常常需要到人跡罕至的地區操作望遠鏡以觀測天文景象,不過卻是人類心靈最偉大的探險,它讓我們發現宇宙的浩瀚與美麗,引導我們深思上帝存在的可能性,了解我們從何而來?將去向何方?感到人類自身的渺小與上帝的偉大,從而讓我們知道,該如何活在當下,把握今生。


誠如愛因斯坦在其《我心目中的世界》一文中說,人類所能擁有最美麗的經驗是神祕奧妙,這是真正藝術與科學起源的根本感情,凡是不識神祕,不對宇宙感到好奇與驚嘆者,眼神將黯淡無光,彷彿行屍走肉般。正是這種神祕的經驗,才會產生宗教,衍生出真正的信仰。在這層意義上,而且唯有在這層意義上,我算是有虔誠信仰之人。


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宇宙背後可能有一位造物主在推動,但這位神祇存在於自然界與人的靈魂中,不是一般有求必應的人格神。科學上,愛因斯坦承襲斯賓諾莎的觀點,認為宇宙中應該有位主宰,然而他心目中的上帝與聖經的上帝有所不同,祂掌管宇宙運轉的秩序,但沒有對人類賞罰的能力,人類的禍福全在於自己。


以上愛因斯坦的這番話,說得實在太棒了,值得所有年輕學子見賢思齊,不要一窩蜂往醫學系、電機系等熱門科系擠。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unsplash示意圖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投書】檢察官專業知識不足應予淘汰減少危害社會


【投書】論郝龍斌參選國民黨主席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