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資產族群年增14% 專家點1關鍵:無法致富是入錯行

[周刊王CTWANT] 中國信託日前發布《2025台灣高資產客群財富報告》,揭示台灣高資產族群(定義為擁有可投資資產達新台幣3,000萬元以上)人數已推估達到81.6萬人,較2024年成長約14%。報告指出,這些高資產人士主要致富方式為「企業經營」與「金融產品投資」,但在45歲以下的年輕富豪中,則有28%是透過「繼承與贈與」致富。對此,房產專家也指出,「如果靠薪資與獎金無法致富,很可能是入錯行」。
房產專家、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在其臉書專頁「何世昌的房產知識Buffet+」指出,該報告顯示,年輕一代中仍有不少是靠自身努力累積財富。調查發現,在45歲以下的高資產族群中,有26%的人是靠薪資與獎金致富。何世昌表示,這顯示選擇對的職業與產業仍是翻身的關鍵。
何世昌也提到,「有趣的是,高資產人士在什麼情況下會金援子女?」在資產運用方面,報告顯示高資產人士最常金援子女的情況為「購屋」,占比高達69%;其次是「金融投資」(43%),「創業」則僅有29%。何世昌認為,這樣的結果透露出台灣高房價壓力大,即使是富人子女,購屋時仍需倚賴父母奧援。同時也反映出富人更傾向支持子女進行投資,而非創業。
至於子女主動向父母伸手的原因,首位同樣是為了「購屋」,有71%的人表示會為此向父母尋求資助,何世昌笑說,「沒有靠父母錢袋子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那就加上阿嬤的錢袋子!」
此外,調查中一項令人好奇的發現,是在將金援用於教育用途的族群中,44%年齡介於45至65歲,甚至高於4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對此,何世昌表示不解,推測可能與出國深造或再教育有關,並笑稱自己「肯定不是有錢人的小孩,真心看不懂」。
在資產傳承規劃方面,高資產人士最常採取的方式包括「預留動產」、「保險」與「不動產」。其中,「預留動產」因分配方式較為公平而廣受青睞,「保險」則具備明顯的節稅效果,而「不動產」則蘊含傳承祖產的文化觀念。
延伸閱讀
最新生活新聞
-
-
永續未來雲林啟程 雲林縣攜手雲科大開辦氣候永續學院培育綠領人才
(26 分鐘前) -
台塑支持藝術下鄉 蘋果劇團新港公演吸數千人
(28 分鐘前) -
輔導會陳進廣訪慰臺東受災家庭慰勉基層辛勞
(32 分鐘前) -
總獎金12萬等你拿!BigGIS空間資訊創新應用競賽開跑 全國高中職生挑戰地圖創意實力
(3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