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5°
( 26° / 23° )
氣象
2025-11-15 | 周刊王

太陽極大期來臨!地磁擾動、極光出現機率大增

太陽極大期來臨!地磁擾動、極光出現機率大增
(示意圖/Pexels)

[周刊王CTWANT] 隨著太陽活動進入第25周期的極大期,日冕物質拋射(CME)事件明顯頻繁。中央氣象署台北天文氣象站指出,近期觀測顯示,來自太陽表面活躍區(AR4274)的劇烈CME已對地球近太空環境造成顯著影響,包含太陽風風速與密度增加,並引發強烈等級的地磁擾動。

氣象署於本月6日及11日兩度發布太空天氣警示,指出連續兩次的CME事件皆由AR4274區域引發,第一次為中度、第二次則達劇烈等級。台北天文氣象站主任蔡禹明表示,這種現象是因太陽進入極大期所致,預期這種高頻率的太陽活動將持續至2026年。

蔡禹明解釋,太陽活動約每11年為一周期,當進入極大期時,太陽表面活動活躍,CME與太陽閃焰事件數量大幅增加,帶電電漿粒子的密度與速度也遠高於極小期。當這些粒子抵達地球,會擠壓磁場產生擾動,也就是俗稱的「磁暴」。

他指出,地磁擾動程度愈強,極光可見的緯度也會隨之下降。以此次事件為例,緯度40度以上地區已有機會目睹極光。類似現象曾在2023年5月11日母親節時發生,當時的劇烈磁暴持續達36小時,被譽為「20年一遇」等級,甚至使美國多數地區出現罕見極光景象。他補充,若要在台灣等低緯度地區看見極光,恐怕需遇上「百年一遇」等級磁暴。

地磁擾動除帶來美麗極光,也伴隨實際風險。蔡禹明指出,帶電粒子沿磁場移動至南北極地區,會造成電離層電子濃度劇烈變化,影響高緯度地區的高頻無線電通訊,如台北飛往舊金山航線經過的阿拉斯加就可能遇到訊號中斷。此外,衛星導航系統也可能產生定位誤差,對航空與通信產業形成潛在影響。

面對地磁擾動頻繁現象,氣象署強調這屬於太陽活動周期中的正常現象,民眾無須過度擔憂。當觀測到達劇烈等級地磁擾動時,氣象署將發布警示,並同步通知國家太空中心、民航局與台電等相關單位即時應對。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