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王瑞閔:交纏熱帶植物之愛的人文美食帖
5月初約訪,泰國國王瓦吉拉隆功(拉瑪十世)加冕大典剛過,王瑞閔忍不住分享道,你知道嗎?典禮地上撒了很多仿香欖花的金花銀花,此花芳香,且傳說源自須彌山故象徵天堂以彰顯尊崇神格化。一陣香氣聯想中,又傳來2002年起因果實蠅等檢疫問題在台消失已久、果后山竹將有條件輸入台灣的消息。而6月,不用到東南亞超市,一般市場均可見著盛產季的熱帶水果之王榴槤,挑戰著人們對其強烈味道的愛憎。
據勞動部統計,去年10月底移工在台人口破70萬人,另據內政部移民署資料,截至2018年9月底,新住民總人數已達53萬人,其中近30%東南亞籍約17萬人。移工的流動與新住民的定居,因飲食習慣或紓解鄉愁,東南亞植物蔬果香料食材乃至餐廳小吃店逐漸演替化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繼2016年政府提出新南向政策,產官學界如火如荼推動,民間亦掀起一股東協熱,那麼近、那麼遠,想像前進東協國家之際,何不也回頭靠近島上真實的族群面貌?這裡,有個愛雨林植物成痴的狂熱份子──胖胖樹王瑞閔,他願告訴你,認識東南亞的112種獨特方式,當然都圍繞熱帶植物,還佐以美食吸引味蕾,十足引人入勝。
永恆深邃的台灣島,熱帶植物隨移民紛至沓來
自2007年起經營「胖胖樹的熱帶雨林」部落格、累積超過800篇介紹熱帶雨林植物和相關知識文章的植物達人╱插畫家王瑞閔,2018年3月出版第一本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浩蕩18萬字,以為學科冷僻卻意外暢銷,他笑稱這是一部以植物為主角、科學為配角勾勒而成的台灣史,熱賣也許是因為大家都愛台灣吧。
一年之後,3月植樹節再推出《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書的厚度矮些,依然廣博11萬字,始終不變的是沒跟台灣脫鉤,改以地理區位為主角、植物為配角鋪陳結構。他表示,雖然描寫植物的篇幅變少,希望透過飲食的通俗方式貼近一般人的生活,觸發大眾對多元族群文化的深入了解,「書裡所有介紹的植物都可以吃,唯四數木除外,柬埔寨吳哥窟風景照可以看到的那種巨木。」他補充。
「自2013年找尋臭豆以來,認識了非常多東南亞植物,同時也會約朋友一起逛東協廣場親身體驗,但當時,整個社會氛圍對這個看似熟悉的議題其實仍陌生,常懷疑寫了會有人想看嗎?」王瑞閔回憶,直到去年和編輯討論下一本書的進行,5月確定主題迄10月完稿,效率驚人,雖有部份段落曾出現在《看不見》提及新住民與東南亞華僑曾引進一些熱帶植物,但第二本內容皆為全新書寫,照片則是過去五年多來的採集成果及少量補拍,可以說一批極珍貴的田野材料正等著出土。又今年適逢台灣正式引進海外移工30周年,他自承幸運,趁此時機能推出這樣一本書,期盼「埋下一粒種子,是時候該改變大家對移工移民的看法了。」
味道來拜訪,記憶再敲門
小時候懼怕作文的王瑞閔,很難相信長大後自己會幹「寫書」這事兒,但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他的夢想──為台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從獨力斥資打造一座植物園到自學耕耘文字,再艱苦都要堅持下去的信念和行動,來自「對文化意義的狂熱」。
「我是那種很好奇的人,凡事抱著好玩的心情去做。像一開始找臭豆,只要不出事,愛吃嘛就嚐鮮,想知道它什麼味道,然後便想種種看(栽植了書中一半以上品種),再跟大家分享這些有趣的知識。」而回望記憶流淌,小學第一口菲律賓7D芒果乾,再來到了大學時代喜歡上南洋味,舉凡中泰賓館、公館金三角泰緬雲南小吃店、泰國小館、翠林越南餐廳、政大滇味廚房等等店家,辣的酸的甜的鹹的混合基底,沉澱舀成一杓該書第二部〈在台灣尋找東協的滋味〉,如今伴隨最新調味入口親切且沖澆各種未知身世解密的驚奇。
先於第一部完成的第二部,主要以地點分12篇,包括台中東協廣場、台北車站印尼街、中山北路小馬尼拉、木柵越南街、中和華新街、桃園後火車站與中壢火車站、中壢龍岡忠貞新村、桃園龍潭干城五村、屏東里港信國社區、公館東南亞街及兩篇專題,分享台灣各地可以嚐到、找到東南亞美食或食材的好所在。
以吃為名,懷念的家鄉味落地扎根並融入攪拌異國情懷悄然適應,刻劃移工新住民乃至於泰緬異域孤軍的島內足跡,毋寧是給了提問「植物如何、被誰帶來台灣?」移動背後除了事證外,更深刻具包容性的人文著墨,這些植物飄洋過海來台的遷徙史猶如見證台灣戰後社會發展的縮影,藉植物切入感官東協,你將覺察另一個新世界。
田野奔波如昔,搭配嚴謹考究
不過,即使對雨林植物情有獨鍾且學有專精,並拜網路之賜下載大量期刊方便在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繼續投入業餘研究,王瑞閔坦言其中論及東南亞部份不多,過去少有相關資料。因此,當他有系統地展開記錄東南亞植物,這考證過程絕不輕鬆,擔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的王秋美博士便常是協助查考的夥伴。
除了充實文獻,田野功夫同樣重要。人類生存需要吃,而雨林植物在台灣往往被當作蔬果販賣,他實地走訪各地或大或小形成的社群╱商圈,從移工聚集的公園╱火車站、新莊五股工業區、眷村社區到花東擅長應用熱帶植物的原住民和新住民,與人們交流,關係則有深有淺。他的田野方法不是僵硬的訪調,習慣在採購消費中閒聊,邊看邊問,猜測對方的老家或用他們的母語點餐,在一次次話題間搭建情誼,慢慢地,植物資料庫越來越大。只可惜地點無法悉數收入,第二部僅能就切身經驗並考量代表性來做選擇。
有趣的是,交往也會變化,像幾乎每週必逛的東協廣場,不下500次的微旅行,原本店家被問東問西不免狐疑胖胖樹的來意,因《看不見》晉身作家化為無形名片,尤其這一年多來,「攤販對我有信任感不再防戒,還會主動給看或贈送稀罕植物,緬甸華僑楊萬利女士也提供情報助益甚多,跟大家混熟了,蒐集速度增快,挖掘出來都是故事。」他興奮表示。
此外,據內政部移民署資料顯示,東南亞四國新移民男女比例除泰國男性約占32%,菲律賓、印尼、越南皆以女性為主,占九成以上。他觀察到,或因她們雙語能力佳,加上熟悉東南亞果樹,新住民姐妹輔助夫家從事種苗業的表現活躍,特別是2000年之後,更多特殊蔬果陸續被引進;但不若在城市假日市集流通易被發現,鄉村間散落著看不見的新住民似呼應《看不見的雨林》,尚未被發現的熱帶植物仍等待愛好者去尋覓。
另王瑞閔不忘從東南亞角度談談外來種,人們泰半對入侵植物沒好感,沒想到銀合歡的嫩葉或未熟的青豆卻是泰國、印尼移工食用的菜餚,「畢竟植物沒有錯,的確外來種需小心防治,文化上是否能不急於排斥他者,先試圖了解呢?」間接提醒思考新南向的不同面向,不只是向外追求利益,更應內化尊重移工移民朋友彼此相生共存。看見看不見的(植物)需要細心,讓看不見的(族群文化)被看見則得有心,熱帶植物到人文關懷,對他來說繫乎同一個生態系統環環相扣。
歷史交錯中植物與人流動匯合,在台灣理解東協
回推第一部〈東協各國飲食特色〉分9章介紹各國的美食特色與歷史文化,「坊間近年來相關東協國家的書籍大多看過,消化後再以我的認知去詮釋。」一方面,歷史有所專業,另方面,寫作東協的飲食植物且非易事,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國,不乏製作精美的廚藝指南;英、日、韓等植物調查輸出國,亦和東協合作出版優質的植物分類專書。
篇幅有限下,如何兼備歷史縱深及民族植物寬廣度?胖胖樹認為,重點乃拉回跟台灣的關係:喔~原來60年代台泰兩國互動熱絡,泰式料理由此濫觴;原來17世紀西班牙佔領雞籠時期,曾大量徵召菲律賓人來台擔任士兵或勞工,首開菲律賓移工之先河……,歷史長河無須囉嗦流水帳,一書扼要爬梳關鍵年代,並交叉區域位置說明飲食菜系特色,構成一個整體上清晰的初步輪廓,作為滑向閱讀流暢明快第二部之前情提要。
而此書最強亮點、貫穿第一部歷史紋理、美食特色到第二部在地書寫的是──112種熱帶植物的縝密襯托,鑲嵌在國家或地點裡,植物往往多個國家都在使用,編排上盡量勻稱分配,單一品種1~2頁敘述,包含基本資料、植物型態與生態、食用方式三大項目;王瑞閔善於檔案管理,照片插畫構成生動不在話下,而食用方式的文字凝鍊更盡現他學識豐富和毅力驚人,「比方肉豆蔻,台灣的印尼商店有時也可以買到種子比較長形的望加錫肉豆蔻,光為了查確這一行字,找了半年多。」不過,收錄植物的標準為何?他的回答頗有趣,媽媽認識的就不寫,比如芒果。
《舌尖上的東協》既好吃又實用,卻無法用美食、旅遊書來歸類,完全可以隨性挑覽,吸吮滋味奧妙綿長,更鼓勵讀者身體力行出門去吃、到處去植辨才算是讀通,「書中所有植物、食物,都可以在台灣看得到、嚐得到,全部我都吃過。」「就是要在這塊土地上,不然沒有意義。」王瑞閔自信道,這正是他的守護,以高規格詳實圖文,端出一本為在台灣生活的一般人而寫的科普圖鑑,「像植物名稱,便採用新住民慣用的說法。」
訪畢,他不忘帶我遊歷北車地下街東南亞食品雜貨店,毫不害羞地拿起荖葉婦潔液介紹,還推薦買包倪藤果餅乾,隨時無私大方不吝分享。
當他輕聲說,化成灰都要認得你,不禁深切感受到,對雨林植物直接裸露的愛,所以關於你的一切都想要懂。過去五六年忙碌照顧千株樹孩子,近期植物園搬新家組裝了自動澆水器,終於出國封印解除的胖胖樹,期待親見東南亞的精彩生態;或先想去緬甸吧,直抵那一個個自然、美食、人文、歷史匯萃,繽紛多彩的地方,依舊心生無限嚮往。
這篇文章 專訪《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王瑞閔:交纏熱帶植物之愛的人文美食帖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邱莉莉包場電影《愛子歸來》 傳遞愛與感動
(10 分鐘前) -
南美館緬懷榮譽董事長陳輝東 辦「揚帆遠行」紀念展
(24 分鐘前) -
Tabe札哈木樂原新品開箱 南市府攜手嘉藥推原民商品產業化
(25 分鐘前) -
衛福部成立調查小組 1週內釐清疑似職場霸凌案
(26 分鐘前) -
高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勤洗手 落實衛生好習慣 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3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