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5°
( 17° / 11° )
氣象
2019-07-25 | 環境資訊協會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公視記者 胡慕情 陳添寶

「灰甲澤蟹是台東常見的澤蟹之一,牠喜歡比較多泥巴的環境。」對溪流裡的生物如數家珍,這條位於台東成功鎮的都威溪,已經是台東荒野野溪小組,踏查的第48條野溪。走訪台東野溪四年多,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發現,台東每條溪流,幾乎都遭到整治。而整治過後,每條野溪,都變成水溝。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發現,台東每條溪流,幾乎都遭到整治。而整治過後,都變成水溝。


不忍野溪遭到人類戕害,台東荒野拿著調查資料,跟台東水保局溝通。水保局認為,或許可以挑選幾條溪流進行復育。為了復育行動,請來顧問公司協助生態調查。顧問公司在勘查多條野溪後,發現多數生物都是蝦子,鮮少有魚,「可能這邊下游環境因素,讓一些魚類比較不容易上來。」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顧問公司在勘查多條野溪後,發現多數生物都是蝦子,鮮少有魚。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顧問公司在勘查多條野溪後,發現多數生物都是蝦子,鮮少有魚。


下游出現什麼狀況,讓魚類無法洄游?台東水保局跟著顧問公司現勘發現,可能是過往在野溪施作的人工構造物,造成的影響。台東水保局指出,其實工程人員並非沒有生態觀念,「像後面這個13年前施作的固床工,已經有所謂生態工法思維。當初設計就有讓水流不要集中在單一點,所以做了四四方方、類似踏步式固床工概念的溢洪口,希望讓水流可以有變化,底下也埋了透水孔,希望水流沒有滿出來前,可以從底下比較低的地方滲出來。」然而時間經過,不敵自然的營力,水流造成掏刷,讓原本埋在河床底的固床工裸露出來,造成極大落差,形成潭與水瀑,生物棲地被改變,種類也變少。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台東水保局跟著顧問公司現勘發現,可能是野溪施作的人工構造物,造成魚類無法洄游。


確認工程可能對生物造成影響,台東水保局選定數條溪流進行改善,將野溪裸露的固床工中段挖空,降低落差,讓水流暢通,希望生物可以洄游。由於是初次嘗試,水保局謹慎地召開一期改善工程的追蹤調查與現勘,希望關心的團體提供更多意見,以利二期改善。


在這次會勘中,荒野保護協會發現,許多居民仍對混凝土有高度信心,使得營造公司在施作改善工程時,遭到居民質疑。而過度的河道整理,也可能對河床造成二次擾動。顧問公司則進一步指出,過往野溪整治缺乏嚴謹的生態調查,與歷史災害資料的彙整,造成工程與環境的劇烈拉扯,難以評估衝擊。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許多居民仍對混凝土有高度信心,使得營造公司在施作改善工程時,遭到居民質疑。


風災後野溪過度整治 水泥化影響水流、生物消失


野溪整治,為何缺乏全盤完整調查?這是因為,野溪整治往往伴隨劇烈災害後,人類的保全需求而來。像是2012年天秤颱風重創蘭嶼後,公共工程委員會便投入兩億多經費,進行野溪整治。長期關心野溪治理的建築師黃瑞明指出,由於預算已經撥下,必須將預算花完,加上為了展現救災成果,導致許多野溪被過度惡整。


黃瑞明勘查發現,蘭嶼多數野溪在這次災後,被全面水泥化。水流變化單一,溪床不見生物。就算只有半平方公里集水區的野溪,也難逃惡整。


台東水保局坦言,議題被炒作後,行政單位就關心量化、撥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工程。「但在極端氣候下,大自然給我們的衝擊都超乎想像,所以工程人員也越來越懂得要尊重自然。」台東水保局逐步改變野溪整治思維,希望不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百姓的需求,或許不是真正的課題,當居民反映問題時,要先找出問題點。如果有更多人的參與、提供不一樣意見的時候,我們做的策略選擇會更正確一點。」


台東野溪復育的案例,突顯未來治理時,公民參與的重要。台東水保局與當地居民、生態團體磨合野溪治理的行動,還沒能普及,全台野溪被惡整的情況,依舊反覆上演。


海與河的交會,是生命蓬勃的收納口。對溯流或降海產卵的生物來說,河口是牠們生命中的成熟關卡。河流真的險惡嗎?還是人類離水邊太近?


※ 本文轉載自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家離水邊那麼近】



這篇文章 家離水邊那麼近 被水泥化惡整的野溪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