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19° / 19° )
氣象
2019-11-07 | 環境資訊協會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花蓮豐濱鄉靠海的新社部落,除了在家門前種大葉山欖(Palaquium formosanum),標記噶瑪蘭族的身分外,傳統上噶瑪蘭族的職業身分,也隨著季節變換角色。每當刺桐花(Erythrina variegata)開,就代表飛魚來訪的季節,族人也從農民變身為漁民。


這種周而復始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里山生活,不但維繫人類生計,隱含的生態知識,也造就了里山的物種種原庫,「花東里山生活特展」今起在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小客廳登場,要與觀眾分享里山生活的可能。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里山生活保存傳統知識 與自然連結共生


以花蓮新社、復興、吉拉米代及台東都歷、達魯瑪克等5部落,里山生活實踐為主題的特展,有別於傳統的保育,把人和自然隔離,「里山生活讓人在自然環境中,達成永續的生活,萬物也能棲息其中。」林務局長林華慶說。


新社部落即展示以植物纖維製作的各項器具,包括黃藤絲編織的縮小版揹籃、提籃以及帽子,是屬於男生工藝;竹編和藤編都是男工藝師使用的編織材料,另一邊則是傳統以香蕉纖維做成的帽子、服裝、器皿,則是女性專屬工藝。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黃藤做成的器皿,是屬於新社的男性工藝。攝影:廖靜蕙


部落青年潘國祥說解釋,當代部落使用的香蕉絲,來自日治時代引入種植的北蕉,但更早之前使用的是「猴子吃的野蕉纖維」,據說是台灣原生種,傳說中有籽;由於沒有保留下來,現在已經不見了。部落曾反映給林務局,希望有原生樹種讓部落復種。另外,還有以榕樹氣根敲打成的樹皮衣,是新社工藝師杜瓦克的作品,當小孩子的揹巾十分牢靠。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以榕樹氣根打成的樹皮,用來揹幼兒很牢靠。攝影:廖靜蕙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飛魚季用來指引方向的浮水燈。攝影:廖靜蕙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利用捲布泡煤油,在沒電力時代,提供有如燈塔的功能。攝影:廖靜蕙


除了傳統工藝,現場也展示過去無電力時代,捕飛魚時使用的浮水燈。部落產銷班長潘銀華說,在沒有電子燈前,就是在竹網裏放置泡煤油的捲布,在其上點燈,再置於長達200公尺的魚網兩端,在黑夜指示方向。部落保存這些傳統工藝,傳遞先人與自然資源共生之道。


里山動植物 標記部落里山好生活


因為隨著季節規律的生產節奏、人為適度擾動,靠山海的聚落善用自然資源,營造出可永續的花東里山好生活。此次即以「里山動物園&植物園」的主題,由五個部落列出具特色的里山動植物,這些物種伴隨部落族人生產的節奏保留下來,有如提供一個種原庫。


例如新社部落以大葉山欖為族群象徵、刺桐當月曆植物、毛鞘蘆竹與祖靈溝通的里山植物,並大器的自主監測珊瑚,得知新社半島沿岸至少7科珊瑚,視為部落的里山動物(kalat)。


上游一點的復興(dipit)部落則以網球蝦、條紋沼蝦這些與海洋、森林關係密切的洄游性生物為里山動物;具多種功能的黃藤(’oway),以及長輩間口耳相傳對身體好的刺毛脈三葉刺五加(sapaiyo)為里山植物。


另一邊,海岸山脈的吉拉米代部落,則以流經聚落的鱉溪指標物種,日本禿頭鯊和台東間爬岩鰍為里山動物;在眾多的民族植物中,以守護百年水圳與水源間最險峻的彎道的兩棵巨大的灰背櫟為里山植物,因為「灰背櫟的抓地性佳,質地也十分堅硬,無形間保護了圳體的安全」。


台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達魯瑪克,選擇以傳統的熊鷹(adisi)、百步蛇(makabelreng)為里山動物,不忘祖靈以及對祖先的崇敬。里山植物則是傳統利用得很熟練的香料植物,如果實、葉片、樹幹都有用途的羅氏鹽膚木(boose)、果實曬乾磨粉用作調味料的大葉楠(bilongo)以及台灣胡椒(lramomo)。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靠山吃山的達魯瑪克,將香料植物發揮的淋漓盡致。攝影:廖靜蕙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靠海吃海的台東都歷部落,里山動物自成完整的食物鏈。攝影:廖靜蕙


台東靠海的都歷部落,里山動物選擇乾淨的水源以及完整的海岸林相才有的林投蟹,以及其天敵食蟹獴、虎皮蛙,形成完整的食物鏈,另外,越來越少見的草蓆鐘螺也是部落記憶中的里山動物。里山植物則包括證明都歷海岸林健康的海蜂蜜、列當、茵陳蒿以及與台東改場共同選育的台東32號都歷米。


聽說吹著海風的台東 32 號米,在陽光照拂下,吸引日本長腳蜘蛛、橙瓢蟲來訪,帶動田間裡小雨蛙、水蠆、紅腹細蟌、虎皮蛙、猴子也來巡田!


致力生計,兼顧生態 台灣保育功課


林華慶說,里山物種是那些因為人無論是耕種,伐採或其他擾動才出現的動植物。過去因山村人口外流、化學藥肥過度使用,使得擾動減少或土地利用型態改變,使得這些里山物種減少或消失,如今透過把人找回來、找到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方式,照顧生計也增加生物多樣性、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透過特展,將部落重拾傳統知識,加上現在科技與創新思考的成果展現出來,讓生活在不同社區的聚落也能反思關照自己,如何結合當地特有的條件,借鏡別人走過的路,找到自己的路。


讀者若欲進一步了解五個部落的故事,不妨走訪華山,參與「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除了各部落的生物多樣性、生活中的文化、友善農業、林下經濟、以植物與文物營造的生活空間靜態等展出,並有五場次DIY活動,包含香蕉絲工藝、稻草童玩製作、藤編手環、毛線球、籐環鑰匙圈、沙勒竹編織、里山動植物印花樂,民眾可以現場報名參加。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種籽設計公司透過在地生產的食材,設計精緻的飲食。攝影:廖靜蕙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五部落與開幕記者會來賓合照。林務局提供


花東里山生活特展
時間:11月5日13:00~19:00、11月6日~11月12日11:00~19:00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園區 華山小客廳(台北市八德路 1 段 1 號)

主辦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執行單位:花蓮林區管理處、台東林區管理處

展覽設計:台灣好食協會、種籽設計
花蓮新社部落是位於出海口的噶瑪蘭族聚落,上游的復興部落社則由阿美族人組成,為串連起從森林到海岸的生態網絡,林管處邀集兩部落及公私部門加入平台,推動此地區水梯田的友善生產,甚至有族人也因此關心起海洋的珊瑚礁生態,更深化保育意識。
縱谷的阿美族吉拉米代部落,以生產「哈拉米」保育台東間爬岩鰍的生態,近兩年來也展開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以傳統狩獵活動結合生態監測,推動山林資源永續。
達魯瑪克是台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與林管處合作以羅氏鹽膚木、大葉楠等民族植物的傳統用法開發飲食、生活新產品,發展林下經濟,更推出森林療癒及文化導覽等體驗課程,在傳承傳統智慧同時,帶領外界民眾親近山林。
此外,阿美族都歷部落,位處山海間的富饒之地,這兩年與林管處攜手推動友善梯田復耕,以乾淨的水源與無農藥棲地,庇護了林投攀相手蟹等海濱生物。

這篇文章 在地工藝+美食,活出「種原」新生命:花東里山生活特展進行中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