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這一刻:海龜「中寶」野放現場直擊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陳昭宏報導
今(2023)年2月1日,一隻綠蠵龜翻面擱淺在台中溫寮燈塔前方岸際沙灘,經通報後,由中華鯨䐁協會載回照護,並在隔日送至桃園Xpark水族館醫療檢查。收容近兩個月,這隻被取名為「中寶」的小海龜終於迎來牠的海歸之日。《環境資訊中心》也在現場與眾人一同守望。
然而,存活的關鍵並不在這區區半小時——台灣每年約300隻擱淺海龜中,活體擱淺比率僅有1/4。從「救援118專線」響起開始,我們打開海龜急診室,帶你跟著救傷海龜走一趟復原之路,守住他們受網纏、誤捕、船撞後的一線生機。
野放的那一天 岸際數度迷失方向
體長52公分、體寬49公分的中寶,年齡在4到5歲之間,是隻還處於青少年階段的綠蠵龜。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回憶,中寶擱淺時背上長滿藻類,呈現怪異的翻面擱淺姿勢,現場檢查雖無明顯外傷,仍決定載回安置。照護期間兩次檢查都沒有異狀,因此兩個月後團隊著手準備野放。
野放時不僅溫度、漲退潮時間、海況等因素必須符合規定,團隊也會依據海龜習性選擇野放地點,這次野放中寶的「桃園觀音白玉沙灘」,週遭就有豐富藻類可供覓食。
3月30日這天退潮時間約為下午1點,團隊選定逐漸漲潮的下午4點進行野放,希望較大的浪潮能協助中寶順利進入海中。一行人浩浩蕩蕩抵達海灘,將中寶放置在海灘後,眾人屏氣凝神地盯著牠的背影,靜候著牠與大海重新融為一體的那一刻。
實際上卻不如預想的順利,原以為只要上了海灘,中寶就會循著海的聲音及味道直直前進,但中寶不僅爬得慢,還在過程中數度迷失方向,必須靠飼養員協助「校正路線」。
明明是長期與海洋為伍的動物,為什麼靠近海洋卻如此生澀?曾鉦琮解釋,海龜只在剛出生及上岸產卵後才需要「下海」,除非不幸擱淺上岸,一生中很難再有類似經驗。另外,海龜還有「等浪」的習慣,中寶也可能是正緩緩等待海浪拉牠一把,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
醫療照護所費不貲飼養員還兼「刷背工」
時間倒轉回到中寶進行醫療檢查的海龜照護空間,桃園Xpark水族館的兩座大型水池,活體擱淺海龜進入救援場域,首先要清除背甲及腹甲上的寄生物,接著進入水池安置,執行後續醫療工作。
看似不起眼的水池來頭卻不小。水池內的水是由海鹽及自然海水調配而成,光是一桶水池每日費用就要500到1500元,以中寶為例,安置兩個月的水費支出就大約6萬元。海龜醫療費用也同樣可觀,曾鉦琮提到,曾治療一隻90公分長的海龜,輸液2週期間「每天的醫藥費就是1、2000在燒。」
照顧中寶的飼養員說,安置期間的海龜平時大多餵食藻類、水產,中寶食慾良好、照顧過程順利,不過卻相當容易緊張,對光線、人類及聲音都十分敏感。
除了餵食工作以外,野外海龜經常會自行刷背,透過磨蹭礁石維持背甲整潔,在收容中心則由照護人員擔任「刷背工」,定期幫海龜刷刷背,幫助牠們保有自然環境習性。
救援系統大考驗 建立Photo-ID準備野放
確認野放前必須進行最後一次血檢,都沒有問題後才會開始進行野放前訓練,例如搬移至較深的水池,餵食採盲丟餌料等方式,協助海龜模擬大海實地環境。不過曾鉦琮坦言,台灣救援系統人力及資金皆有限,目前只有屏東海生館具備較多資源,可以完整執行野放前訓練工作。
到了野放當天,除了記錄海龜背甲的曲線及直線長,也會在海龜後肢的皮膚與結締組織上「打標」以供辨識,同時拍攝海龜臉部鱗片建置「Photo-ID」,若經費許可還會在海龜身上放衛星發報器,持續追蹤野放後一至二年行蹤。
準備打標時,可見三、四位工作人員圍繞著中寶,兩人負責按壓防止移動,同時細心地以毛巾蓋住頭部,降低牠的焦慮,另一人則快狠準地在後肢打上標籤。
曾鉦琮解釋,雖然在後肢打標的脫落機率高,但有科學研究發現,打標在海龜前肢可能會影響游泳能力,因此國內野放習慣以後肢為主。
打標結束、簡單消毒傷口後,便準備將海龜放到搬運池,移動到野放現場。
獻給中寶最後的祝福:「不要再回來了!」
歷時將近30分鐘,終於成功送中寶回家,救援團隊比誰都希望這是最後一次陪牠走完這段歸途。即使小小身影早已在餘暉的照映下,化成點點光芒沒入大海,眾人仍微笑地遙望遠方,向牠獻上祝福:「不要再回來了」。
實地前往野放現場也才能明白,一隻擱淺的海龜要想恢復健康重返海洋,不僅前期救援、收容、治療的階段不容馬虎,確定野放後更須馬不停蹄地著手事前準備,為的就是讓海龜這一次平安回家,能信守那句不復相見的承諾。
這篇文章 終於等到這一刻:海龜「中寶」野放現場直擊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最新生活新聞
-
-
高雄桃源7品種櫻花盛開 警交管措施疏導
(18 分鐘前) -
員林市長游振雄病逝享壽63歲 彰縣府將派人代理
(23 分鐘前) -
宜蘭東澳國小建泰雅聚會所 營造文化學習場域
(25 分鐘前) -
民生醫院與高市調查處簽MOU 加強醫療資安情報合作
(2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