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太平島海草床消失之謎,都是海龜惹的禍?
南海上的東沙島綠意盎然,被海草床所圍繞;位於南海另一端的太平島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白得光禿的地表幾乎看不到一點綠意,太平島向來擁有高密度的海龜族群,難道消失的海草床都被大量海龜啃食了嗎?
澄洋環境顧問推出的「潮集有話聊」系列講座第一場「當海龜遇上小島」,邀請參加完國際海龜年會的海龜姊姊馮加伶,以及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生物多樣性部門副研究員許嘉軒,分享他們近期發現重要的海龜研究成果。
海草消失之謎:「海龜樂園」太平島的生態失衡危機
許嘉軒的研究計畫起源於太平島的海草生態,從衛星上看到的,太平島面貌是光禿、足以反光的白,反之,東沙島則被綠意盎然,被海草床所圍繞。好奇海草床消失的背後原因是否與海龜相關,許嘉軒與研究團隊開始利用無人機進行調查,並估算出太平島周遭有上千隻海龜,密度相當高。
他們數度在海中設置能排除其他草食動物的籠子,實驗結果發現,籠子內的海草高度明顯高於籠外。他們更嘗試了不同的海草種類,都得到一樣的結果,證實太平島海龜的確造成島嶼的海草稀缺現象。
太平島的綠蠵龜經過多年來的保育行動,族群數量穩定上升。太平島是海龜能託付終生的島嶼,研究發現,太平島上的海龜從產卵、幼年、青年到成熟的海龜都有,是適合海龜一生的生存環境。
許嘉軒觀察,由於頂級掠食者減少(如鯊魚等),海龜數量可能持續上升,環境負載力難以負荷,可能會摧毀太平島海草床的生態系。一個健康的生態系,才有能力供養更多的海洋生物。因此,未來的生態管理該採取怎樣的措施?海龜與海草能保持平衡或需要取捨?島嶼上的海龜生態是研究者們仍在深究的問題。
收羅30年海龜文獻研究 揭開研究領域的不足與偏好
綽號為「海龜姊姊」的馮加伶,是公民科學調查計畫「海龜點點名」的共同創辦人。他分享今年參加移師泰國舉行的「2024國際海龜年會」,一篇以「灰色文獻」(gray literature)[1]為主的海龜研究趨勢分析。
研究者整理了從1988年到2018年,共7370篇的國際海龜年會文獻摘要,透過統整、記錄到的種類、區域、生活史、威脅、研究方法等,來分析過去國際海龜年會對於海龜研究跟保育,有哪些趨勢和偏見,並預測未來可能的研究走向。
國際海龜年會是海龜界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會聚集各地從事海龜保育的研究者們來此交流,了解各國的海龜保育現況、研究進展及未來展望。
馮加伶說,過去此領域曾針對研究的優先順序、應集中投入資源和力氣的方向、各地區的研究優勢與弱勢作討論。以往研究做法是蒐集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英文文獻並審視趨勢;但缺漏是,許多海龜相關研究不一定會投稿發表在國際期刊,也有些是非英文撰寫的研究報告,形同灰色文獻。馮加伶認為,此研究選擇採用海龜年會的資料,包含了各個地區的文獻,更具有代表性。
這篇研究指出,30年來,最多人研究的海龜種類是赤蠵龜,佔30%;綠蠵龜以29%緊追在後,幾乎每年都有超過20%的摘要和綠蠵龜有關,同時,牠們也是最為人所知的兩種海龜。
而在棲息地的研究上,以產卵沙灘為主題的研究最多,近年來,水下研究也逐年緩慢增加。至於研究海龜遭遇的威脅,以混獲、直接捕獲為大宗,氣候變遷也是近年的熱門主題。研究方法則以捉放法、族群遺傳為主。
此外,研究區域長期偏好於北大西洋、東太平洋兩處,導致部分地區的研究不足。研究推測與「全球北方與南方」(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研究資金和資源的差異有關,更延伸至國家GDP與科學產出之間的相關性議題,而海龜年會的舉辦地,或許也造成了影響。研究建議,增加海龜年會舉辦地區的多元性,可能有機會改善。
關於海龜研究的未來趨勢,該研究預測將會有更多技術與機器(如:衛星影像、空拍、Photo ID 等)加入,可對海龜分佈和族群狀況廣泛且即時的評估。隨著氣候變遷越發顯著,相關研究預計也會持續增加。
註解
[1] 灰色文獻(Grey Literature)是在傳統出版和公開發表之外的資訊,介於正式發行的白色文獻,與不公開出版並深具隱密性的黑色文獻之間,通常不受商業和學術出版限制。
最新生活新聞
-
-
愛心企業暨善心團體公益認領心願卡 送暖心路早療孩子一份溫暖摯愛
(31 分鐘前) -
雲林國小歡慶31週年 校慶運動會祝生日快樂
(32 分鐘前) -
耶誕跨年+春節將至 出境、返國入境高峰曝
(38 分鐘前) -
「魷魚遊戲」英熙娃娃點亮了 陳其邁扮高雄孔劉
(4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