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司美食新危機 WWF:海洋暖化危及大西洋黑鮪
油花均勻的黑鮪是高檔壽司或生魚片不可或缺的食材,卻也因過度捕撈一度瀕臨滅絕。在國際組織嚴格的限撈政策下,黑鮪再現生機。不過,對海水溫度極為敏感的黑鮪,新的危機正在眼前。
從太平洋吃到大西洋 黑鮪魚的瀕危與復甦
黑鮪有三種,分別是大西洋黑鮪、太平洋黑鮪、和南方黑鮪。前兩者稱為北方黑鮪,也是國人常說的「黑鮪」,東港地區的漁民稱牠們是「黑甕串」,牠的背鰭是深藍色,因此英文名是「藍鰭鮪」(Bluefin Tuna)。
黑鮪的高價格與高需求導致過度捕撈,1960年代,太平洋黑鮪親魚(成魚)的資源量超過10萬公噸,但到了2010年代,產量驟減。日本在1970年左右開始注意到大西洋黑鮪。市場反應良好讓大西洋黑鮪身價暴漲,也陷入生存危機。
國際合作祭出嚴格的捕撈規範後,2022年太平洋黑鮪回升至14.4萬公噸左右。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在2021年也將大西洋黑鮪的受脅等級從「瀕危」降為「無危」,但目前南方黑鮪依舊處於「瀕危」等級。
溫度敏感 大西洋黑鮪出現地點「不尋常」
大西洋黑鮪通常在北美、歐洲及非洲沿岸一帶的海域覓食,再到墨西哥灣或地中海產卵,但研究發現,隨著海洋變暖,黑鮪產卵、繁殖和遷徙都出現改變。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 (NOAA)發現,美國東北部外海的大西洋黑鮪每年約以4至10公里的距離往北移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漁業部門經理布齊(Alessandro Buzzi)告訴《BBC》,黑鮪遷徙模式已經出現變化,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和冰島周圍的北海也出現黑鮪捕食,這不是牠們尋常出沒的地點。
地中海近年頻頻受到熱浪襲擊,是名符其實的氣候變遷「熱點」(climate change hotspot),而大西洋黑鮪通常在6月和7月到地中海產卵,首當其衝。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地球化學生態系教授楚曼(Clive Trueman)發現,黑鮪會到20°C以上的溫暖的水域產卵,但是溫度過高也不行,一旦超過28°C,幼魚的新陳代謝和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今年8月,地中海海水表層溫度達到了歷史最高紀錄28.47˚C。楚曼認為,長期的改變可能導致黑鮪繁殖區會往北移動,例如法國和西班牙的比斯開灣(Bay of Biscay)。這裡是傳統捕撈鯷魚與沙丁魚的地點,他擔憂,黑鮪幼魚可能成為捕撈鯷魚與沙丁魚的混獲。
最新生活新聞
-
-
桃分署推職場跨世代合作 達穎與弘馳獲勞動部壯世代就業菁采獎
(5 小時前) -
4校招生短報缺額美化註冊率?教部:不影響
(6 小時前) -
堅持科技掛帥、市場導向 利統30週年慶開創農業生技新紀元
(6 小時前) -
關懷社會 宜蘭鋒木魚穌羹老闆黃光佑熱血相挺
(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