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跑 vs 山林安全】從香港到台灣,跑山與保育山林是矛盾還是共存?
「我覺得台灣的山很漂亮。」香港頂尖越野跑手曾小強接受《環境資訊中心》專訪時說。
2023年,曾小強參加TNF100台北越野跑挑戰賽,以5小時40分成績拿下50公里男子組冠軍,還計劃將挑戰野跑中央山脈。他在台灣越野跑圈擁有相當知名度,但鮮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位環保倡議者,八年前便成立民團關注山徑保育。
「為什麼你會去健行、跑山呢?大家都是想去體驗大自然、會給人一種很自由的感覺,所有東西都很原始,你會樂在其中。」
然而,千禧世代香港越野跑盛行,亦對山林造成負擔與破壞。香港早有學者在這方面進行研究,亦有法規列明規範。台灣越野跑活動則是法規和山林教育追不上潮流,直至最近一場The North Face山地節越野跑比賽發生意外,受傷跑者提出反思,如何在越野跑與山林安全與保育之間作平衡。
台灣千里步道副執行長徐銘謙坦言,「現在我們只談權利、談利用,但我們沒有談到怎樣令賽道永續。」
香港越野一哥曾小強︰鼓勵大家野跑後進行步道修復
曾小強跑山20年,從香港跑到國際舞台,但他最喜歡的山是家的後山,在城市裡尋得一片安寧。他也是環境保護倡議者,2016年創立「郊遊徑石屎化關注小組」(石屎,即水泥),多年來協助推廣手作步道,遊說政府減少用水泥修建山徑。
他觀察到,香港健行登山和越野跑風氣,均來自兩場重大疫情之後——2003年的SARS和2020年的COVID-19。「懂不懂行山(健行)也會上去,多了一些山路救援案例,山路損耗也是明顯的。」近年越野跑賽事舉辦的時間和地點太集中,「可能一個月有4、5場,你踩來踩去都是那些路」,對山徑的損耗包括小徑向兩邊開闊,「爛的山徑會再爛一點」。
香港的越野跑比賽和活動,從2008年有10個,增至2015年有64個,比賽次數、參加人數均有增加,賽道也越來越長。此前在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任教的學者伍世良,2017前年底與其他學者共同發表一篇關於越野跑對山徑影響的論文,研究人員抽取一條在大潭郊野公園山徑其中一段約1公里的賽道進行考察,地點為之前從未舉行過山賽的冷門山徑,並以附近一段環境相似的非賽道山徑作爲對照。
經過400人以上的參加者使用後,研究人員進行賽後量度,發現山徑路段變得更深更闊,路面枯草落葉比例減少;賽後泥土壓實程度明顯增加,並在一個月後惡化,皆因泥土裡的空氣減少,影響雨水下滲,地表水流增多,致水土流失更嚴重。經大自然七個月時間修復,上述情況才回復至賽前水平。
但是,研究亦發現山徑泥土結構變得粗糙,容易造成沖刷情況;暴露的樹根從15條增至賽後32條,七個月後並沒有恢復。論文建議規範越野跑活動的數量及規模。
同為城市,雙北跟香港有點相似——郊山交通便利、使用率高。曾小強覺得兩地不像國外大部分山林有自然恢復的時間,「例如(國外)冬天下雪,很多山徑其實走不到、不能健行,變相給了它時間修復。」他建議比賽主辦方與政府可考慮限制同一區域的比賽次數或路線,或在夏天動輒30°C以上的季節,減少比賽次數,跑者休息之餘也可讓山徑喘息。
此外,舉辦比賽後,主辦方可與保育團體合作,主動檢視損害性較大的路段,與志工、民眾採取自然工法進行步道修復,「我覺得會更加鼓勵大家去重視保育這件事,得到更多人尊重。」
台灣越野跑興起 路線規劃曾惹爭議
跟香港一樣,因為COVID-19疫情不能出國,台灣越野跑活動成為熱潮。追溯源頭,要從越野跑追逐遊戲「Hash捷兔」和定向越野(Orienteering)講起。
世上第一個Hashing團體Hash House Harriers創立於1938年的馬來西亞,當時英國軍隊希望提升馬來西亞殖民地軍人體能,每星期舉辦越野跑活動,跑完還會喝酒吃飯。而台灣Hashing最早於70年代引入,稱為「台北捷兔」,每次會先指派「兔子」探路,並在地上撒麵粉,讓「獵兔犬」即其他跑者「追捕」。
近年,不少縣市都有Hashing活動。跑者下班後戴上頭燈,在城市與淺山之間你追我逐,通常5~8公里距離、累爬200~400公尺,足夠爆汗與舒壓。
至於定向越野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有指Orienteering一詞於19世紀末年創始於瑞典,北歐維京人族群常穿梭於Scandinavia半島的森林、湖泊、沼澤與村莊,須擁有精準定向技能才不會迷路,Orienteering的本意是用地圖和指北針導航、穿越未知地區。另有一說定向越野是北歐國家軍隊的訓練與競賽運動,及後在民間流行,二次大戰後成為世界性體育活動,至1977年定向越野被國際奧會承認。
台灣則在90年代引入,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1998年加入國際定向越野運動總會(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Federation),同年中華奧會亦承認協會為代表國家第59個單項運動的協會。2014年,定向越野列為全民運動會正式競賽種類。定向越野的路線除在社區及公園,也延伸到郊山範圍。
近年越野跑活動崛起,最夯的「陽明山東西大縱走」、「三進七星山」,成為台北山跑的「指定路線」。不過,越野跑比賽路線規劃曾引起爭議。2014年,台灣路跑馬拉松協會、台灣極限鐵人協會等單位發起嘉明湖越野跑,遭台東林管處(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東分署)、關山警分局反對,並多次發聲明及公函稱「禁止高山路跑」。賽前,選手及工作人員則以「登山健行」名義申請入山,並完成「比賽」,因為法規無法規定登山者「健行」速度。
2018年,再有團體欲於嘉明湖山路步道辦賽事,其時山徑路面脆弱,林管處亦曾發起「一人一公斤,為永續嘉明湖國家步道而揹活動」,邀山友背土石上山,回填步道沿線沖蝕溝處。林管處諮詢相關單位、環團等意見後,決定在規範及配套措施尚未完備前,暫不辦理越野跑活動。
轉眼間疫情爆發,不能出國,國內登山、野跑活動如雨後春筍,越野跑也成為商機——越野裝備、果膠補給、技巧訓練班、體能班、健身班、徒手調整班、品牌行銷活動……除了形成一條新產業鏈,也是另類「讓國際看見台灣」的機會。
在台北,越野跑好手周青有意在2025年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舉辦世界級UTMB(Ultra Trail Mont Blanc)100公里賽事,但遭內政部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拒絕。5月中,周青遂以「團練」發起活動,跑手「報名團練」並完成後,可向國際越野跑組織登記成績,累積分數參加國際賽事。
事實上,陽管處也非首次拒絕團體在陽明山國家公園比賽。2015年,The North Face原定在7月中於台北荷蘭古道舉辦越野跑賽事,但未獲陽管處核准,拒絕理由為「越野跑於山徑鋪面衝擊頗大,影響水土保持、且假日登山遊客眾多、步道路幅不足,競速恐造成衝撞意外事件並影響其他遊客安全。」
不過,我國並非所有國家公國或保護區都不能進行越野跑比賽。2024年,國際越野系列賽事品牌Xterra在墾丁國家公園舉辦「亞太錦標賽」,賽事包括越野跑、越野三項等;在棲蘭林道越野賽,更可看到「亞洲最大神木聚落——神木園區」及「撞到月亮的樹——台灣杉三姐妹」。
台灣該如何審視越野跑法規與教育?
當台灣越野跑越來越多,相關的法規和山林教育,似乎追不上潮流。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一直關注國內登山健行、越野跑的山林使用情況。他指出,目前台灣並沒有專門針對越野跑賽事的法規,只根據《森林法》、《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對砍樹或其他破壞行為作出限制。然而,若越野跑活動偏離一般主要步道、跑進林班地,甚至涉及砍樹開路而違反《森林法》,民眾仍須持具體事證檢舉,公部門才會執法開罰。
即使沒有砍樹,在山林裡非必要開路,也會破壞林中生態。徐銘謙指,新的路廊出現,或會造成野生動物棲地的切割;某個地方植被被砍空、踩平,光線透進林內,會改變動植物生態;民眾鞋底泥土也可能附有外來種種子,變相邊走邊播種。
他續稱,如果比賽路線是要求增加難度和速度,就有可能造成沖刷問題,「路很陡,又砍樹,這些樹可能失去保住水土的功能,人又一直踩……當沖蝕溝、樹根裸露,會有損耗,對人來說是濕滑,危險性很高,容易受傷或跌倒。」
「越野跑算是一個剛開始的事情,政府部門有點走在後面,法規體制都沒建立起來。」徐銘謙認為政府應建立統一的申請機制,「我們不是要全面禁止越野跑,應該要給他合法的空間,在指定、有維護的路線讓你去跑。」
目前,各縣市政府或國家公園管理處的要求不一,對申辦越野跑賽事的民團、越野跑參加者亦造成困擾。
參考香港有關越野跑的法規和指引,香港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占地近45萬公頃,約占香港土地總面積四成,範圍包括山嶺、叢林、水塘及海岸地帶,並統一由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管理維護。在《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裡列明,除非有許可證,否則「不得切割、摘取或根除任何植物或植物的任何部分,不論該植物是活的或是死的」,也不可挖出、開墾或擾亂土壤;不得舉行體育競賽等。
如申請競賽活動許可證,漁護署指引則說明,當局會考慮對環境構成的影響、對其他郊野公園使用者造成的滋擾,以及公眾安全,並指出沿溪澗或土壤嚴重流失的山徑遠足,比在有維護的路徑進行活動相較危險。
指引亦寫明,由於夜間活動的野生動物一般在夏季或雨季較為活躍,故4月至9月舉行夜間體育競賽的申請,原則上不會獲批;至於年內其餘時間舉行夜間活動,主辦方須提充份理據,亦須採取措施緩減對環境的潛在影響及確保安全。
至於在非定期維修路徑舉辦活動,則須避免在人跡罕至的山脊小徑及土壤嚴重流失的地點進行跑步活動,以防土壤流失問題加劇、保存自然景觀的完整性和保障公眾安全。如違反許可證上列條件,甚至違反《規例》者,可被檢控(檢舉控告)。
回到台灣,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依據行政院2020年頒佈之「山林開放暨登山活動管理實施方案」,當局會持續與相關單位共同推動山林開放政策,透過講座、走讀活動、媒體廣宣等方式,推廣山林教育,另逐步完備山屋、路標、通訊等山域活動安全措施,落實山林管理。
徐銘謙則認為,我國2025年將成立體育部,其目的除宣傳台灣國手外,亦應負責社區運動建設,並與各相關部門研究越野跑運動的政策與山林保育、山林安全的平衡。他指,政府應主動規劃越野跑的林道及賽道,且空間不會與其他路權產生衝突;而賽道需要有官方維護、會收費,或者由主辦方認養維護,才可開放申辦比賽。
「但台灣還未走到這一步。」他說。
最新生活新聞
-
-
陳海茵發文寫下29字「吐開學心境」 一票家長爆共鳴:超懂!
(25 分鐘前) -
喪屍煙彈危害下一代 紙風車反毒劇將增至150場
(28 分鐘前) -
LINE「芫荽」字型飄台灣本土味 補充客台語用字
(29 分鐘前) -
高師大攜手中華未來學校教育學會與臺灣知識庫 共創教育新契機
(34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