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養魚、冬天養鳥 黑面琵鷺友善魚塭:非保護區的保護區
11月,台南天氣仍舊溫暖,甚至有點曬。台江國家公園第二停車場的賞鳥亭很熱鬧,一群來自各地的遊客聚集於此,別無二心只為黑面琵鷺。
嚴格來說,晨昏才是黑面琵鷺覓食的時間,因此中午時分,黑面琵鷺聚集在遠處的沙洲水邊,遠離人群埋首休憩,但光是如此,就讓到訪第二賞鳥亭的遊客開心不已。台江國家公園賞鳥亭提供了望遠鏡,讓大家即使從遠距離觀察,仍看得津津有味,滿足遠道拜會珍貴稀有候鳥的願望。
另一邊,七股港西城西社區,接近傍晚時分,虱目魚苗養殖戶梁瑞芬為了帶領來訪者觀察黑面琵鷺 ,騎著摩托車到附近的魚塭巡查。身為世襲養殖戶,她對這一帶魚塭很熟悉,誰家的魚塭何時放水、水放多乾,她都知道,而且無論高腳短腳、有蹼無蹼,什麼鳥喜歡多高的水位,她心裡都有底。
友善魚塭:夏天養魚、冬天養鳥
11月正是觀賞黑面琵鷺最好的時光。因為9月初抵台灣的黑面琵鷺,也許因為長途勞累,顯得狼狽,但待在台灣幾個月下來,牠們換上冬羽,逐漸豐腴、氣色絕佳。這很大部分要歸功於願意配合牠們調整降低水位時機、分享雜魚的友善私有魚塭。
加入友善魚塭的梁瑞芬說,城西社區飼養虱目魚苗大多在10月份開始曬池──收成之後,將水放乾、消毒;但友善魚塭在曬池時,留著薄薄一層的水及小魚,讓水鳥前來覓食。「我們養虱目魚引入海水時,也會把雜魚引進來,因此會放網阻隔,讓雜魚進不來;不過收成之後,會剩下近千隻魚苗,加上網收走了、雜魚進來了,都留給水鳥。」
自從加入友善魚塭後,城西社區觀察到共7261隻次鳥類,以鷸科、鷺科、鴴科、雁鴨科為主,而黑面琵鷺則出現了109隻。
家園守護圈 從國家公園向外撐起
黑面琵鷺在台灣的度冬棲地,主要落在台江國家公園裡。2009年,台江國家公園成立之初,就認定黑面琵鷺為指標物種,因為當時全球黑面琵鷺只剩1000多隻。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長謝偉松憶起,2018年他被派任到台江時,黑面琵鷺經過多年保育,數量已逐漸增多。然而,國家公園範圍內的四草、北汕尾、曾文溪口等包括台南市政府管理的保護區,卻只足夠提供黑面琵鷺等度冬候鳥,一部分棲息覓食之需;不少鳥兒會因此轉往區外的魚塭、潮溝、潟湖等地覓食,尤其雲嘉南沿海,冬天收成後的魚塭,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著眼於此,台江國家公園計畫與周邊社區聚落搭建夥伴關係,建立「家園守護圈」,共同守護黑面琵鷺,2019年,「生態棲地營造保育綠色地圖推廣及輔導計畫」雛形於焉而生。隔年,台江處正式委託南台科技大學地方創意發展中心主任陳一夫團隊,以「生態服務給付」的概念起步,在城西里長嚴文正、七股南灣生態養殖王啟森,以及冠騰海產邱創褘3位台江在地漁民帶頭下,以10.8公頃魚塭開啟這項計畫。
參加計畫者,於候鳥度冬期間(10月起至隔年4月),魚塭曬坪水位連續5天以上維持20~30公分,不收雜魚、不驅趕鳥類、不使用化學藥劑之外,還願意配合監測鳥類等。
謝偉松說補貼金額其實十分微薄,每公頃一年僅5000元。儘管如此,意外地受到漁民支持。若以梁瑞芬養殖魚苗的成本計算,一包飼料545元,一年用掉的800包中,水鳥間接吃掉兩成以上。但五年多來,她依然願意支持。
目前七股魚塭總面積約4000公頃,其中友善魚塭在2023年時為80公頃,2024年則增加到183公頃,未來還將持續擴增。台江處為此成立由專家學者與民間組織代表組成的顧問團,前往現地考察,評估申請加入的魚塭,檢視他們的操作過程以及生態條件。
「黑琵牌」漁產品 黑面琵鷺掛保證
除了得到補助,入選友善魚塭的漁產品還可申請台江國家公園自創品牌「黑琵牌」授權。貼上黑琵牌,代表這個漁獲,是來自台江生態友善棲地,以純淨海水、低密度養殖,且不使用化學藥劑,同時提供水鳥覓食的機會。這些作法,也保證消費者吃的到安全、健康、自然鮮甜,人與鳥因此得以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存。
目前黑琵牌已集合35項水產品,舉凡文蛤、黃錫鯛、白蝦、去刺虱目魚、烏魚子、虱目魚肚、龍膽石斑等,都以真空包裝銷售。由於黑琵牌都是集合自營生產的小農,產能尚不足以長期鋪貨至大通路上販賣。為了增加產品能見度,台江處設置黑琵牌資訊平台,鼓勵消費者直接向漁民選購。除了產品,還設計了五條生態遊程,增加生態農業的邊際效益。
從對立到成為第一線生態守護者
「加入計劃後,我注意到鳥類的存在,我覺得很好。我們就是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就要學著和牠們和諧共處。」雖然老人家認為魚不能留給鳥吃,但梁瑞芬認為,讓鳥吃剩下的魚苗不影響生計,反而讓環境變得熱鬧有趣了。這項計畫使得家人調整眼光,接受這些變化。
現在,許多友善魚塭的漁民看到水鳥在魚塭覓食,都會小心翼翼不驚擾到牠們,有時,還在忙碌的工作之時,用手機拍下鳥類利用魚塭棲地之美景。2022年,計畫團隊集結漁民拍攝的水鳥照片,推出「漁友攝影展」,透過漁民的攝影作品,大家都感受到漁民保育水鳥的心意。
儘管這些魚塭都位在國家公園園區之外,但這些作為正符合國際間倡議的OECM(「其他有效保育措施之區域」,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精神──雖然不是法定的保護區,但是漁民友善操作早已達到保育的果效,並且與全球保育概念接軌。漁民儼然已經成為生態保育工作第一線的守護者及推廣者。「這是我們從事國家公園資源保育工作以來,內心感到最大的成就及收獲。」謝偉松說。
黑琵HAPPY 水鳥也跟著HAPPY
全球遷徙鳥類皆因氣候變遷及人為土地開發,族群數量不斷減少。根據「2024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黑面琵鷺全球數量為6988隻,較去年增加355隻。黑面琵鷺數量看似增加,其實是過去數量過稀到瀕絕的地步。
台灣在2024年普查中,紀錄到黑面琵鷺4135隻,仍為全球黑面琵鷺最大的度冬區,其中有超過九成集中於西南沿海地區,尤其以台南數量最多,有2088隻。對於像黑面琵鷺這樣的遷徙性鳥類來說,保育工作不能侷限在某個地區,必須透過各國無論是繁殖棲地或度冬棲地的合作,才讓族群數量恢復正常。
2019年,台江處即與南韓、日本與香港簽署黑面琵鷺繫放國際網絡合作備忘錄,建立黑面琵鷺繁殖區、度冬區各國的網絡管道,未來更將加強與南韓、日本與香港等國際社會進一步交流,定期聯絡,共享資訊與經驗,積極提升黑面琵鷺及濕地的保育成效。
謝偉松解釋,黑面琵鷺在生態地位上,不僅是觀測指標 ,也是「保護傘物種」。意即能使黑面琵鷺生存的地方,具備隱密、豐富魚類、甲殼類及水生植物的濕地條件;保護黑面琵鷺,也保護了濕地中其他伴生之水鳥,使其族群跟著茁壯。
看到保護黑面琵鷺的各種措施,「過去(1990年代)居民會說,人比不上鳥。如今證明,人鳥是能自然共存,交織出動人的圖像。」謝偉松感性訴說。
黑面琵鷺冷知識
黑面琵鷺的台語名稱為「烏面抐桮(oo-bīn-lā-pue)」,「抐桮」形容了黑面琵鷺覓食時,用鳥嘴在水中左右橫掃的樣子,語言文字活靈活現表現出黑面琵鷺獨特的覓食行為,承載了台灣這片土地對這群候鳥的記憶。
最新生活新聞
-
港人來台求職不易 公司規模限制多
(9 分鐘前) -
尖石秘境小錦屏迎雙喜! 溫泉步道、聯絡道路齊完工
(15 分鐘前) -
中央大學團隊研究登上《Nature》 發現冰川融化加劇淡水流失及海平面上升
(16 分鐘前) -
推廣臺灣農業精品至馬來西亞NSK超市 巨鷗跨界智慧集團前進新南向
(19 分鐘前) -
臺科大邀請林之晨演講 AI將重塑經濟模式
(28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