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4° / 13° )
氣象
2025-02-24 | 環境資訊中心

20多年研究大突破! 澳洲培育袋鼠體外授精胚胎 瀕危物種保育添希望

人類的試管嬰兒技術行之有年,但袋鼠、無尾熊、袋獾等有袋類動物也能透過體外受精(IVF)繁殖嗎?科學家研究超過20年,近日有重大突破。澳洲昆士蘭大學研究團隊宣布,他們以體外受精成功培育出全球首例的袋鼠胚胎,未來希望應用在瀕危有袋動物的保育上。






澳洲袋鼠IVF研究突破。圖為博士候選人帕拉西奧斯(Patricio D. Palacios)及甘比尼(Andres Gambini)。圖片來源:昆士蘭大學


保育瀕危有袋類重大突破


「試管嬰兒」的正式學術名稱是體外受精與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手術取出的卵子後與精子在體外受精,先將受精卵培養成胚胎再植入子宮。


澳洲團隊利用東部灰袋鼠(Eastern Grey Kangaroo)進行研究,採用單一精子卵質內顯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ICSI),篩選出一隻活動力佳的精蟲後,以顯微注射針注入卵子完成受精。至今培養出超過20個袋鼠的胚胎。


不過,團隊目前不打算將胚胎培育成袋鼠。事實上,東部灰袋鼠並非瀕危動物,牠們數量龐大,部分區域甚至有過繁殖過剩的問題。主要研究員甘比尼(Andres Gambini)解釋,他們將繼續提升卵子與精子的收集、培養和保存技術,以便未來運用在其它動物上。


甘比尼說,目標是用在保育瀕危的有袋類動物,例如無尾熊、袋獾、昆士蘭毛吻袋熊(Northern Hairy-Nosed Wombat)、利氏袋貂(Leadbeater's Possum)等。






ICSI篩選出一隻活動力佳的精蟲後,以顯微注射針注入卵子完成受精。圖為即將注入精蟲細胞的袋鼠卵。圖片來源:昆士蘭大學


ICSI:少量精子也能夠受精成功


另一種人工生殖技術稱為人工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 IUI),將精液取出洗滌後導入子宮腔內,於體內受精。《衛報》報導,跟人工授精相比,ICSI不需要大量活的精子。以這次實驗為例,研究人員就是從野生動物醫院死亡不久的袋鼠身上取得卵子與精子。


「這是首次在有袋類動物上看到真正的進展」,有袋類動物專家、新堡大學榮譽教授羅傑(John Rodger)指出,2000年代初期就有科學家試著以尤金小袋鼠(Tammar Wallabie)研究體外受精,但近30年來,相關的研究都未能成功。


《史密森尼》(Smithsonian)報導,澳洲許多有袋類動物都面臨滅絕危機,這項成果意義重大。以袋獾為例,過去30年就因袋獾面部腫瘤病(Devil Facial Tumor Disease)數量驟降了八成。


這項研究於今年1月發表,並刊登於《生殖、生育與發展》(Reproduction, Fertility and Development)期刊。不過,要以體外受精孕育生出有袋類動物還需要更多研究。甘比尼坦言,目前沒有確切時間表,但是他希望能在10年內完成。


他強調,體外受精並非保護瀕危物種的萬靈丹,只是保育工具箱中的一環,須搭配其他工具才能發揮效用,例如族群監測、繁殖管理和棲地保育等。






袋獾又稱「塔斯馬尼亞惡魔」(Tasmanian Devil),是袋鼬目裡最大的食肉動物。圖片來源:Mathias Appel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