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2 | 環境資訊中心

讓山林復育重生 校園生態樹島行動回應綠化解方

「在我們的淺山森林裡,因為高度破碎化,許多樹種連『媽媽』都消失了。」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執行長蔡智豪如此描述台灣山林的現況。


主婦聯盟去(2024)年11月26日舉辦「走進原生植物的世界─校園生態樹島行動」講座,邀請蔡智豪剖析台灣山林復育的現況與困境,並探討以校園為起點的生態樹島行動,如何化解生態危機。



讓山林復育重生 校園生態樹島行動回應綠化解方


大仁國小響應生態樹島行動,學生也透過行動一同參與。圖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提供



校園、公園生態外來種多 不符合潛在森林規則


2021年,教育部針對全台3600多所學校進行校園植物普查,結果發現喬木種類的外來種比例達到52%。如果進一步涵蓋草花與灌木,外來種比例更高達80%。以台中市福科國中為例,校內45種樹木中外來種佔60%,如大葉桃花心木、小葉南洋杉等。



讓山林復育重生 校園生態樹島行動回應綠化解方


校園中,大葉桃花心木是常見的樹種。圖片:mutolisp/Flickr(CC BY-NC-SA 2.0)。



剩下的原生種中,部分為非當地物種,例如中海拔的山櫻花、以及蘭嶼烏心石在台中種植,就不符合原生生態分布。真正符合在地生態的只有九種,比如榕樹、黃連木以及構樹等。這個現象的原因來自於學校對在地生態陌生,只注重植栽的裝飾功能,直接從園藝商採購植物,導致校園中的草木,多半不是當地原生種。


在校園、公園種植的外來樹種還會擴散到鄰近區域,進一步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舉例來說,台中都會公園曾經在1990年代種植大量陰香樹,之後這些外來種慢慢越界傳播到公園以外的地區。另外,台北市多個公園裡,也出現外來植物在當地繁衍茁壯,顯示這些外來種已經克服地理、氣候等障礙,更克服了遠距離傳播,對當地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蔡智豪認為,校園出現外來種,不但形成生態破口,影響周邊森林生態,更與教育目標脫節,有違永續發展的目標。



讓山林復育重生 校園生態樹島行動回應綠化解方


頂番國小生態樹島共種植31種木本植物、7種原生草花,種源採自中部淺山丘陵。圖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提供



校園樹島做起生態綠化 串連全台校園


「如果我們校園的生態,也是用在地的樹,那除了有教育的功能之外,他還有很寶貴的生態功能。」為了回應山林破碎化、以及山林復育的困境,台灣山林復育協會著手推動校園生態樹島行動,期盼以校園為起點,結合生態教育與自然保育,逐步串聯出一張充滿生命力的生態網絡。


台灣山林復育協會結合「潛在森林原則」,在於恢復與保存原生植群,重現當地未受開發時的天然植群。透過現地調查殘存樹種、比對標本等歷史資料的方式,找出一地的原生植群,也協助學校建構潛在森林的資訊。為了維護遺傳多樣性,台灣山林復育協會從鄰近地區的野外採集種子,培育成樹苗,再將這些多樣性的樹苗種植到樹島。


「現在這個樹島,就是每一個學校,他所種的這些生態樹島會溢散出去。」蔡智豪說,在校園生態樹島的建置之下,學校就成為生態復育的重要契機,逐步由「點─線─面」與鄰近地區連結成生態網路。


截至目前,已有多所學校參與樹島行動,包括台中崇倫國中以及大墩國中等等。另外,高速公路局更因而受到影響,在某些路段交流道下,進行生態樹島建置。蔡智豪分享,經過這九年來的推動,台中的樹島行動已經開始發酵,繁衍出下一代。



讓山林復育重生 校園生態樹島行動回應綠化解方


經過現存樹種調查配合歷史資料比對提出建議種植清單、採集鄰近地區野生種子、培育樹苗並種植在崇倫國中的生態樹島上。圖片:台灣山林復育協會提供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