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台灣黑熊出沒紀錄鄉鎮變多 人熊和平共處成首要目標
被台灣社會視為精神象徵的台灣黑熊,隨著目擊紀錄以及人熊衝突事件增加,黑熊保育的功課也須從基礎晉升到進階課程。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發布2011年以來的台灣黑熊監測與發現紀錄點位的統計分析,無論是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黑熊的紀錄都持續增加,分布範圍也擴及更多鄉鎮。
林保署署長林華慶表示,未來保育政策將以人熊和平共處為首要目標。以此揭示黑熊保育進階課程,邀請全民共同參與。

台灣黑熊呈現成長趨勢 低海拔族群也不少
無論海拔高低,台灣黑熊目擊紀錄都比過去十年明顯增加。林業署統計2011~2025年記錄,並以2018年為分界點,再以海拔1200公尺作為低海拔與中高海拔的分野,得知無論是中高海拔或低海拔地區,黑熊目擊點位皆呈現增加的趨勢。而自2011年至今(2025)年,全台包含目擊、自動相機拍攝、入侵通報、救傷等,共計2034筆黑熊發現紀錄。
另,從2018年起,全台共有60筆母子熊紀錄,其中23筆(38%)出現在海拔1200公尺以下,顯示低海拔地區已有繁殖族群的建立。另從林保署全台野生動物監測網2015~2024年累積的自動相機統計資料也顯示,拍攝到黑熊的比例,從2018年1.8%增長到2024年的8.9%,黑熊的相對豐度(OI值)逐年提升,印證黑熊族群擴增的趨勢。
已知記錄到台灣黑熊的鄉鎮市,則從2018年前的11縣市17鄉鎮,增加為11縣市27鄉鎮,且越來越接近淺山與平地,在海拔300公尺左右,玉山國家公園周遭的卓溪一帶,也發現黑熊族群。諸多數據都說明低海拔地區黑熊變多,人熊和平共處是當前的首要課題。

卓溪聚落邊已有黑熊族群建立 人熊衝突機率增
山村部落是面對黑熊族群的第一線,也是最核心的權益關係人。林保署花蓮分署連續數年委託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執行「防範人熊衝突保育措施計畫」,針對卓溪鄉幾個部落與居民合作進行監測,期望累積黑熊目擊紀錄,建立相關的巡守預測系統。
野聲於卓溪鄉監測到老、中、少黑熊,也有發現母帶子熊,顯示黑熊已在周邊建立族群。雖多數黑熊秋天會前往中海拔覓食,不過仍有幾隻會留在低海拔棲地度冬。
野生動物保育雖旨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持生物多樣性,並確保物種的生存,然而,當保育措施與人類活動發生交集時,就可能導致人野衝突(Human-Wildlife Conflict, HWC)。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即將「在任何情況下,野生熊使用或損壞人類的財產、造成人類的傷害、或人們認為熊對其財產或安全構成直接威脅」定義為人熊衝突(Human -bear conflict)。
野聲更將人熊衝突的定義聚焦於:因人的行為導致熊個體安全上的危機,例如陷阱誤捕、車輛撞擊等事件;或是熊造成人類財產損失、人身安全,像是熊覓食人為食物、殺死或企圖殺死家畜、寵物等情況。

跟著食物走 管好食物黑熊不來
台灣黑熊是雜食性動物,由於其龐大的體型,對人類構成潛在危險。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說,黑熊怕人是一種誤解。「過去我們以為黑熊不會傷人,那是因為黑熊的數量少、加上有原住民狩獵;實際上人熊接觸,仍存在安全上的風險。」
食物往往是啟動人熊衝突的開關,也決定黑熊的行為。比如秋季是殼斗科結果季節,春、夏天則輪到低海拔楠木類結實,而這些都是黑熊外出覓食的目標。林良恭說明,黑熊進入冬眠前會拼命地找食物,為了找到食物,不斷加大活動範圍,甚至延伸到30公里遠的距離。且牠們一旦吃到喜歡的食物,就會重複前往。
他舉日本黑熊管理為例,身為熊密度最高的國家,日本會每年統計殼斗科植物這類天然、固定食源結實的情形,一旦殼斗科果實歉收,便可預測人熊相遇和衝突機率增加。反推回台灣,當殼斗科這類台灣黑熊的天然食物歉收時,附近山區居民就需要管理好(引發黑熊覬覦的)食物,進行有效隔離。他即與台東分署發展「電牧線圍籬」概念,嘗試阻止黑熊靠近人類居所。
至於低海拔黑熊族群可能的動向,野聲負責人姜博仁解釋,台灣黑熊是機會主義者,在花蓮、台東的海岸山脈淺山附近,黑熊一到秋日,便會往中海拔覓食,此時有結實纍纍的殼斗科足以飽食,不需繼續往深山前進;而春天玉山周遭低海拔地區則有楠木結果,黑熊也會圍繞周遭森林覓食。

有熊國的共存之道 劃出區位引導黑熊路徑
同為有熊國的日本,會依據黑熊出沒的區域進行分區管理(zoning),區分為「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緩衝地帶」以及「人類主要活動範圍」三部份,發展不同的保育對策,對進入人類活動區域的熊進行驅趕,平日也會嚴加巡查,和台灣山村生態給付、巡守的概念相近,重點都是避免熊滋擾、人熊衝突,進而達到保育的目的。
對於有熊區域,林保署透過計畫逐步發展相關的預警系統。林華慶說,根據花蓮分署三年累積的資料已能摸索黑熊出現的模式,因此考慮在黑熊可能入侵的路徑沿途設置監視器,運用AI辨識進行預警,相關試驗性的計畫也持續進行。只是要在廣袤的山村周遭研判入侵路線實屬不易,需要累積更多經驗與資料。
姜博仁則建議,依據區域、季節性設計預警功能。卓溪黑熊出現紀錄中,以春、夏季共佔60%為最多,秋冬季則分別佔13%、17%;他透過救傷收容個體了解到,台灣黑熊很多個體冬天幾乎不活動,只有少數個體會稍微移動,度冬之前若覓食足夠,冬天也幾乎不移動。
另外,也有特定的黑熊是因捕食籠飼雞,喜歡其美味,又認為取得很簡單而重複前來。林華慶說,近年對於進入社區周圍的黑熊,都有一再、重複告知社區進行驅趕,若一再入侵的個體,除了進入個體管理、針對個體進行預警,若行為無法改善,也將考慮進入長期照養。
在區域管理上,姜博仁建議將卓溪鄉區分為居住核心區、農墾區、農墾區周邊森林的淺山區域,以及自然棲地進行分區管理。
推估黑熊族群數 監測族群發展趨勢
隨著通報意願增加,3年來有19隻黑熊通報受困,14隻因此獲救,更有10隻黑熊已順利回歸山林。「有別以往通報者擔心遭誤解、不願通報,台灣黑熊死亡數字不再淪為黑數。」林華慶說。
黑熊在台灣沒有天敵,過去曾因森林開發、違法獵捕和非蓄意誤捕等人為因素,影響族群發展。如今,台灣的森林棲地已有改善。林保署資料顯示,2025年國有林的森林覆蓋面積為142.9萬公頃,相較於2015年增加了約2.2萬公頃。
至於台灣黑熊到底有幾隻?有望於今年底或明(2026)年揭曉。林華慶表示,監測資料已累積完整,可據此推算黑熊大致族群數量。他強調,數值僅供參考,目的是了解族群趨勢是處於增長、持平或下降。


最新生活新聞
-
-
海洋委員會舉辦第6屆國家海洋日活動發布會
(7 小時前) -
陳其邁:補助款刪減52億對高雄很不公平
(8 小時前) -
南市軍人服務站王健源顧問端節敬軍 慰問國軍官兵
(8 小時前) -
2025/05/21 空氣品質說明(22:00)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