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古老螞蟻追溯至恐龍時代 能飛還能用下顎刺穿獵物
螞蟻是多久以前出現在地球上?巴西出土一塊完整的化石,將螞蟻生存的年代追溯回1.13億年前恐龍主宰地球的白堊紀。這隻螞蟻是地獄蟻(hell ant)的一種,擁有鐮刀狀的下顎,可用來釘住或刺穿獵物,還能飛翔。

飛翔的地獄蟻
巴西聖保羅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研究員萊佩科(Anderson Lepeco)和同事在檢視巴西東北部的克拉圖地層(Crato Formation)的化石時,發現這隻「保存相當完好」的螞蟻標本,命名為甫卡尼德斯蟻(Vulcanidris cratensis)。
甫卡尼德斯蟻屬於幽冥蟻亞科(Haidomyrmecinae)。幽冥蟻僅存活在白堊紀,因鐮刀狀的下顎看似兇惡,因此又稱地獄蟻。甫卡尼德斯蟻體型中等,長約1.35公分,擁有幽冥蟻的特色下顎、類似胡蜂的刺與翅膀,推測飛行能力不錯。
「這隻會飛的螞蟻可能是被風吹落,所以沉入湖底。上億年來,沉積物不斷覆蓋其上。」萊佩科推測。
獨特的捕食構造與策略
螞蟻的演化源自胡蜂(wasp),在白堊紀時開始出現螞蟻的形態,具有較小的胸節以及特有的分泌腺體。甫卡尼德斯蟻化石存在石灰岩中,讓已知最古老螞蟻的年份再往前推進了1300萬年。在這之前,最古老的螞蟻化石是在法國和緬甸的琥珀中找到的。
研究人員利用微電腦斷層發現,甫卡尼德斯蟻與在緬甸琥珀發現的古代蟻密切相關,顯示地獄蟻在白堊紀時代分布很廣,且曾多次穿越大陸邊境。萊佩科等人的研究4月發表在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
甫卡尼德斯蟻讓研究團隊最驚訝的莫過於複雜的掠食構造。萊佩科說,「現代蟻是橫向移動下顎,甫卡尼德斯蟻的下顎卻是向前延伸,比眼睛更突出!」
有些科學家推測,地獄蟻蟻奇特的下顎可能是用來接取水滴或運送花蜜,將之帶回巢穴餵食幼蟲。但萊佩科認為,甫卡尼德斯蟻已經發展出複雜的捕食策略。牠們應該是用下顎搭配頭上的角來釘住或刺穿其它昆蟲,再慢慢吃掉。這種機制有助捕食體型更大的昆蟲。

地獄蟻滅絕之路
約莫在6600萬年前、白堊紀進入新生代前曾發生大滅絕事件,導致近76%的生命滅絕,地獄蟻也跟著滅絕。
沖繩科學與科技研究所的專家索西亞克(Christine Sosiak)告訴《國家地理》,地獄蟻在7800萬年前從化石記錄上消失了,牠們可能跟著恐龍一起滅絕或是更早。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昆蟲學家博羅維茨(Marek Borowiec)指出,這段期間環境劇變,地獄蟻特殊的捕食形式可能就是滅絕的原因。特殊的構造可能限制了牠們捕食的昆蟲類別,當這類食物消失,牠們就會面臨生存危機。

最新生活新聞
-
-
暢遊古早味東京 故宮南院江戶浮世之美開展
(40 分鐘前) -
勞發署桃竹苗分署鼓勵雇主提供中高齡續留職場相關協助措施 最高補助50萬元
(42 分鐘前) -
澎湖馨生人手作上板植栽 感受療癒時刻
(46 分鐘前) -
「嘉倍安心 義起防災」嘉市府 x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 攜手啟動
(5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