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白海豚剩不到50隻 學者王愈超:族群數量每年約下滑3~4%
台灣白海豚面臨生存危機。昨(17)日,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與水下噪音協會,與台裔加拿大博士王愈超(John Wang)召開記者會,分析台灣白海豚數量驟減及其原因。學者警告,台灣白海豚從2002年約99隻,迄今僅剩45~50隻,若再無行動,將是下個滅絕的鯨豚物種。

台灣白海豚數量比20年前少一半
王愈超指出,台灣白海豚數量估算從2002年約99隻,下降到2010年約74隻,2017年更少。今夏最新研究,目前僅剩約45至50隻,「這代表牠們20年內數量減少一半,狀況非常嚴重。」
王愈超進一步指出,雌性是哺乳類繁殖的關鍵,若25隻雌性中只有60%是成熟個體,每年只有18隻雌海豚具繁殖能力,每隻雌性通常約5年成功育成一胎,小海豚早夭才可縮短繁殖間隔,「整體來看,台灣白海豚每年大概只能有兩到三頭小海豚,數量真的有限。」
王愈超認為,許多漁民誤以為台灣白海豚像兔子般容易繁殖,但他們的繁殖速度更接近虎鯨,屬於生育率極低的物種,「在我20年的追蹤下,牠們的族群數量每年約以3%~4%的速度下滑,代表死亡率遠高於出生率。」


王愈超強調,這樣的趨勢會讓台灣白海豚走向族群臨界點「滅絕漩渦」(extinction vortex)一旦族群數量低於某個臨界點,即使還有個體存活,也難以恢復整體族群。「我們其實還不知道,鯨豚族群臨界點到底在哪裡,從來沒有人這麼長期追蹤一個海洋哺乳動物族群的滅絕過程,或許我們正在見證全球第一個案例。」
王愈超表示,目前全球共有13種小型鯨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極危名單,台灣白海豚就是之一。「極危」是野生動物尚未滅絕前的最高危等級,再下一級就是「滅絕」。
王愈超舉例,加州灣小頭鼠海豚(Vaquita)目前僅存10隻,數量極少,但正受到保護,反觀台灣白海豚,幾乎沒有受到實質保護,「這兩種物種像是在比誰是爭『第二個滅絕』物種。」
台灣白海豚五大威脅 十年不變
台灣白海豚是台灣西海域的常客,「牠們不會遷徙,沒有季節性移動」,王愈超指出,台灣西部沿海長期承受嚴重的空氣與水污染,加上淡水減少、噪音干擾、棲地開發與漁業衝突,使台灣白海豚面臨生存危機,離岸風電與工業設施密集分布於白海豚高密度棲地,施工期間甚至出現大量魚類死亡、海豚消失等現象,疑似與挖泥、電纜鋪設作業相關。
王愈超警告,約六成的白海豚個體帶有漁網傷痕,顯示台灣近海仍使用流刺網與底拖網,導致誤捕與致命傷害頻傳。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創辦人文魯彬表示,台灣白海豚長年面臨多重威脅,政府與企業雖投入大量資源於保育行動,實際上卻缺乏對核心問題的實質作為。文魯彬回顧2006年起與鯨豚學者王愈超的合作歷程,早在2007年第二屆國際研討會上,科學家已明確提出五大危機:漁業衝突、淡水流失、空污與水污、棲地喪失與噪音污染。多年來,漁網仍未撤除、關鍵棲地仍持續被開發,「台灣如果成功拯救白海豚,將成為全球首例,我們並非沒有機會,只是還沒真正行動。」
最新生活新聞
-
-
核三「回饋金」爭議:除役後會停止發放嗎?在地民眾怎麼看核三重啟?
(20 分鐘前) -
2025台港澳學生金門體驗營圓滿落幕 策進會赴金門探視港人共話鄉情
(22 分鐘前) -
那年,我們差點喂豬的手擀麵/趙秀坡
(25 分鐘前) -
江西吉安舉行首屆海峽兩岸武術大賽 兩岸武術團體以武會友切磋武藝
(2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