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19° )
氣象
2025-11-27 | 環境資訊中心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10月初更新,將黑面琵鷺從瀕危(EN)等級降為易危(VU)。黑面琵鷺南下度冬,有近六成會飛到台灣棲地,為全球總數之冠。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向《環境資訊中心》強調,IUCN調整等級不代表威脅消失,國內將維持同等強度保育作為及保育等級。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稱,未來幾年會持續監測調查,以評估後續有否必要調整保育研究資源分配。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位於台南七股的黑面琵鷺。圖片來源︰台南鳥會郭東輝


國際鳥盟︰部分地區局部族群數量下降


根據國際鳥盟資料,1997年黑面琵鷺數量估計為535隻,過去20多年,數量保持增長,近年增長速度放緩。2025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中,全球共紀錄到7081隻黑面琵鷺,為歷史新高,台灣則錄到4169隻,占總數58.9%。


不過,國際鳥盟指,一些地區已開始出現局部族群數量下降。約九成繁殖種群位於韓國,永宗島和松島潮灘周邊的大規模填海造地工程,可能對其產生顯著影響,尤其巢穴被捕食情況日益嚴重;馬羅島則由於保護措施取消,巢穴數量從2013年的114個以上,減少到2023年的36個。


此外,東亞—澳洲遷徙路線(EAAF)沿線,大片潮間帶泥灘地因填海造地工程而消失,同時受到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Spartina alterniflora)的侵占而減少。在香港后海灣,生長迅速的外來植物海桑屬(Sonneratia spp.)以及當地紅樹林植物,也正在削減黑臉琵鷺覓食棲息地的面積。


台灣的族群數量亦預期將下降,未來一、兩代內,由於魚塭和廢棄鹽田安裝光電設施,大片適宜棲息地可能面臨消失。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黑面琵鷺分布圖。圖片來源︰擷取自國際鳥盟網站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重要野鳥棲地(IBAs)及重要生物多樣性區域(KBAs)與保護區重叠比例。圖片來源︰擷取自國際鳥盟網站


林保署︰黑面琵鷺受棲地壓力與空間競爭挑戰


不過,黑面琵鷺在「2024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仍列為「國家易危(Nationally Vulnerable, NVU)」等級,且仍為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即便IUCN將黑面琵鷺保育層級降級,林保署向《環境資訊中心》強調,國內仍將維持同等強度的保育等級及作為,並會委託中華鳥會繼續參與「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黑面琵鷺是台灣濕地生態健康的指標物種,其穩定存續反映濕地系統韌性。林保署稱,黑面琵鷺仍受棲地壓力與空間競爭挑戰,族群高度集中於台南、嘉義等西南沿海少數濕地,但受沿海開發及養殖漁業影響,可覓食面積逐漸減少,部分度冬點持續位移,顯示棲地飽和與利用衝突加劇。


其次,近三年救傷量顯著上升,2024年度救傷87隻,死亡率更逾七成,主因為肉毒桿菌中毒與禽流感。再者,乾旱與暴雨造成魚塭水位劇烈波動,影響覓食條件,亦可能帶來污染與疾病風險。至於人為干擾如沿海遊憩、電線纏繞、光害與水質惡化等,皆會影響族群健康。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嘉義布袋濕地因久未降雨已逐漸乾涸。圖片來源︰中華鳥會提供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遊蕩犬大量出現干擾


黑面琵鷺每年10月至隔年3月都會來台度冬,不少棲息於台江濕地。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氣候變遷是黑面琵鷺在台面臨的威脅之一,超低雨量往往造成棲地劣化,原先能提供食源的濕地如池塘、沼澤、河道、溪流乾涸,度冬黑面琵鷺必須花更多的時間與體力去尋找食物,相對平均體重降低,這種威脅對於沒有經驗及技巧的幼鳥影響更明顯,在北返的路途中將造成致命的折損。


另外,漁民在從事魚塭養殖時,因考量市場經濟效益與需求,改變既有養殖行為或魚塭型態,從淺坪粗放式養殖轉變為深池集約式養殖,也會導致黑面琵鷺覓食受到影響與改變。


台管處亦提及遊蕩犬大量出現、干擾黑面琵鷺問題,包括可能造成野生動物受傷或死亡、疾病傳播、競爭與排擠等。黑面琵鷺若長期受到遊蕩犬干擾,或會造成身體狀況變差,導致遭遊蕩犬攻擊機率上升。


中華鳥會︰台灣需背負最大保育責任


香港觀鳥會每年1月皆會發起「全球黑面琵鷺同步普查」,負責整合台灣黑面琵鷺數據的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稱,目前可利用棲地縮減依舊是進行式,尤其南部地區近年迅速發展的光電設施,讓過往可活動及覓食的空間有一定程度的改變,同時環境的不穩定性可能也是促成肉毒桿菌孳生與救傷量增加的潛在原因。


他強調,雖然黑面琵鷺在台灣相較其他亞洲國家常見,但也意味需背負最大的保育責任,「公布黑琵在全球受脅等級調降的同時,也是提醒我們,不能再讓牠們回到過去瀕危狀態。」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則坦言,黑面琵鷺數目一直上升,「降級這件事情應該是自然會發生」,但他亦指也要視乎數據以外的情況,包括棲地環境的影響,「我們看到很多威脅依然存在,甚至有新的威脅」,例如較早前有學者研究指出,遷徙路線上的離岸風電或致黑面琵鷺折返、魚塭光電場也可能改變候鳥棲地環境等,「本來為了減碳、保護環境,其實在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加上黑面琵鷺喜歡群居,一旦爆發禽鳥疾病,余日東認為會對族群構成巨大風險,「牠們一死可以是幾十隻。但最慘就是,我們還沒很好地去防備,大家意識不太高、認識不多。」



黑面琵鷺IUCN紅皮書降級為易危 台、港、韓保育仍有挑戰

台南土城黑面琵鷺群聚。圖片來源︰台南鳥會郭東輝攝


林保署則稱,現正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地方政府合作,建立跨縣市救傷後送機制,並透過以「生態薪水」方式,鼓勵漁民參加生態服務給付方案,讓魚塭等生產型棲地收獲後,能做為黑面琵鷺等候鳥的安全覓食地,兼顧漁民生計也擴大黑面琵鷺棲地。此外,林保署也將持續透過環境教育與在地巡守隊,減少干擾行為。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於2019年底與韓日、香港簽署「黑面琵鷺國際繫放夥伴網絡合作備忘錄」,建置黑面琵鷺繫放研究資料交流資訊共享平台、促進研究人員互訪、建立黑面琵鷺緊急聯繫與通報機制等。未來仍會朝向增加舉辦國際研討會及工作坊,落實國際合作夥伴互訪,分享科技器材、棲地管理的經驗等,交換繫放回收資訊,以暸解度冬黑面琵鷺的動態行為,進而發現有潛力的新棲地,讓保護區及園區的經營管理更完備。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亦將導入更多社會企業資源,透過企業ESG全面參與,投入無線電發報器繫放及生態友善棲地魚塭認養等工作,加強追蹤黑面琵鷺棲息分佈及擴大食源棲地,並藉由環境教育及辦理生態旅遊,擴大黑面琵鷺保育推廣成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