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8° )
氣象
2025-04-06 | 食力foodNEXT

台灣拉麵產業如何形成?從「仿日本」、「追求正宗」到「自創特色」的流變

台灣拉麵產業如何形成?從「仿日本」、「追求正宗」到「自創特色」的流變

採訪・撰文=林玉婷

麵食是台灣重要的主食之一,而結合異國的日本料理元素發展出各種特色的「拉麵」,在台灣跳脫出日本料理餐廳,而自己形成一種獨立的餐飲業態。如今台灣的日式拉麵選擇多元,根據《食力》統計截至2024年2月23日的全台拉麵專門店(不包含有販賣拉麵品項的日本料理店)家數約共有1220家,台灣連鎖品牌50.5%、個人店39.4%,國際(包含日本與他國)品牌店數僅10.1%。由此可知在台灣的拉麵版圖上,台灣自創品牌的比例為大宗,而國際品牌展店又有近半數位於台北市,因此台灣消費者日常吃到的拉麵,多以台灣自創品牌為主。除了海外品牌輸入,台灣的日式拉麵產業又是怎麼發展成如今多變的風貌呢?

台灣的日式拉麵口味演變:從「看起來像」的基本款開始發展

根據麵齡14年的拉麵產業研究者「ZZT魔人」溯源台灣的日式拉麵發展史,1999年前為萌芽期,1986年「樂山娘札幌拉麵專門店」是台日聯姻下誕生的日式拉麵連鎖先鋒,1988年起拉麵有過第一波的流行,當時味噌拉麵搭配清湯醬油底是拉麵基本款,也是不少人認識日式拉麵的第一步。

據《食力》綜合採訪,早期台灣的日式拉麵原料供應鏈並不齊備,因此食材原料以在地方便取得為主,以拉麵麵條為例,一般台灣麵食常用的麵條質地偏軟,與真正日式拉麵強調湯與麵必須契合的程度差距甚遠。因此90年代台灣以樂山娘拉麵為雛形去仿製的台灣日式拉麵店家,湯頭口味不外乎是味噌、醬油,麵條偏軟,配料以叉燒、玉米粒、木耳為主,但是品質良莠不齊。ZZT魔人將2000~2005年視為台灣的日式拉麵黑暗時期,發展較為沉寂。

日本品牌來台大舉展店:成為台灣日式拉麵人才培訓基地

1999年赤坂拉麵、2002年熱烈一番亭是第一波來台展店的日本品牌,但ZZT魔人認為直到2006年起到2016年的10年間,台灣的日式拉麵才又開始復興直到爆發性成長,起因於2007年主打大蒜拳骨濃厚湯頭的日本品牌花月嵐一炮而紅,豚骨湯頭開始崛起,爾後一風堂、ラーメン凪豚骨拉麵、山頭火等接棒來台,豚骨鹽味、豚骨魚介等各式湯頭變化,打開台灣消費者的味蕾。

為了搭配湯頭,台灣的製麵技術也開始進步。根據台灣最大拉麵麵條製麵廠「立成製麵」第二代老闆賈久立回憶開啟日式麵條的研發生產,起因就在2000年時有個日本人在台南想開拉麵店,遍尋不到適合的拉麵麵條,因此找上立成開發,賈久立也由此才發現日式拉麵麵條需要搭配湯頭的奧妙,比起傳統製麵來得相對複雜,總需要不斷重複試錯才能做出適合各種湯底的麵條。2013年台灣重要進口商「苗林行」投入拉麵原料進口,將日本麵粉、湯底醬底所需原料、製麵機器等進口來台,讓台灣供應鏈更加完整。

日本拉麵品牌體系來台強調人才培訓,除了外派日本技術研發專人來台駐店之外,也會送台籍幹部到日本學習,以拉高台灣分店的品質水準能接近日本。由此也讓許多人在日本品牌習業之後,開啟了個人品牌創業之路。

其中ZZT魔人認為讓台灣個人店有創業發展契機的重要關鍵,就屬2012年來台展店、以濃厚豚骨與大量背脂為特色的「鷹流拉麵」體系。創辦人鷹峰涼一來台後開出各種湯頭特色的子品牌,「鷹老(鷹峰涼一)對於整個拉麵市場的影響力最大,主要就是因為他創造了『蘭丸』的獨特體系。」蘭丸採清湯醬油湯底、碗邊緣掛一堆肉,客人接受度高且視覺性強烈,是該品牌體系中拉麵製作過程和學徒養成最快的一支,因此有不少人在鷹流體系學習後以此模式往外開店、亦有同業模仿,拉麵業界戲稱「蘭丸滿天下」。

從專精正宗口味研發到展現創意:台灣水準拉近與日本的距離

2017年後,ZZT魔人認為日本知名品牌「一蘭」,以及米其林一星「蔦拉麵」相繼登台,大幅縮短台日拉麵在流行上的距離。同時赴日或在台修業學徒也開始開枝散葉,促使台灣的日式拉麵版圖漸有「台人奮起」的態勢。

毛文謙為促進台灣的日式拉麵產業交流而在2023年催生「台灣拉麵祭」,他表示台灣相較早期,目前已經有更接近日本的經營方式,包含推出限定口味、食材用料多元化、運用不同料理手法做出風味變化等。且受到一蘭拉麵影響,「客製化選擇」成為台灣拉麵店主要營運模式,但是在日本9成以上的拉麵店是不能客製化的。此外日本更喜歡專注在麵的本體,提供不影響拉麵味道的水和茶,副餐則延續中華料理背景形式,有煎餃、炒飯等。而台灣的副餐則有日本料理延伸而來的唐揚雞,運用叉燒邊角料製成的叉燒飯,近年還出現布丁甜點的趨勢。


台灣拉麵產業如何形成?從「仿日本」、「追求正宗」到「自創特色」的流變

布丁不只紅進咖啡店,現在也成為拉麵店的特殊存在。桃園「三冬麵鋪」的「世界第二好吃布丁」被公認是其中的佼佼者。(圖片來源:Stars Yang提供)

產業突破的下一步:「台灣流拉麵」能否逆向輸出?

看似單純的一碗拉麵、裡頭可以有多種變化做出不同的特色,在日本有流派和家系拉麵之分,但在台灣掌握住口味基礎,從正宗到創意都有人願意買單。台灣拉麵愛好會會長Stars Yang認為「在經歷過追求濃還要更濃的湯頭之後,其實能夠每天吃的麵才更長久!」清湯做得好才是更難的,但是台灣消費者對清湯湯頭的認知和接受度還不高,是有潛力發展的一塊。

至於產業發展的下一步,ZZT魔人期許台灣能發展出自己的流派,加入正港台灣元素,例如季節要素(如薑母鴨、花雕雞、麻油雞)、在地食材(如馬告)、差異化海鮮(如虱目魚),「自家製麵、特色熬湯、差異化原物料,得等這3個元素具備才可能成立。要有人做,再拓展出去,才能成為一個『系』或『派』,日本派系也是如此發展而來。」ZZT魔人坦言不容易,但卻是讓日式拉麵在台創新、形成「台灣流拉麵」的重要一步。

【本文出自食力Vol.34季刊《從日本原裝到台灣製造 新國民美食全台破千家!一碗幹掉牛肉麵、陽春麵的日式拉麵》】

審稿編輯:童儀展

延伸閱讀
【台灣日式拉麵教父】叉燒花瓣擺盤始祖 破40家拉麵品牌都跟他有關!鷹流拉麵把日本味帶到台灣 播下開枝散葉的創業種子
新國民美食成型?日本拉麵業遇15年最大倒閉難關 台灣卻迎來展店潮?
叉燒花瓣擺盤始祖!鷹流拉麵叉燒製程揭密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