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10-13 | 食力foodNEXT

解酒成社交禮儀?韓國年輕世代讓「預防宿醉」變流行

解酒成社交禮儀?韓國年輕世代讓「預防宿醉」變流行

撰文=編輯部

根據《The Guardian》報導,在韓國,宿醉從來不是小事。從傳統的「解酲湯(即解酒湯,haejangguk)」到便利商店一整排的解酒產品,解酒已經不只是身體需求,而是形成一種飲食文化。根據NielsenIQ Korea統計,2024年韓國解酒市場規模達到約3500億韓元(約新台幣87億元),較前一年成長10%。有趣的是,自2015年起人均酒精攝取量便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股熱潮並非來自「越喝越多」的國民,而是在飲酒文化邏輯轉變下,催生出更精緻化、商品化的解酒需求。

從解酲湯到果凍棒 韓國多元的解酒文化

傳統上,韓國人喝完酒的隔天,會以一碗熱騰騰的「解酲湯」舒緩宿醉,湯裡可能有大白菜、乾鱈魚,甚至是凝固牛血,既是安慰食物也是醒酒妙方。

但近十多年來,解酒的「方法」逐漸走向商品化。便利商店、超市甚至網購平台上,能看到琳瑯滿目的解酒飲料、果凍棒、膠囊、錠劑。大多數這些產品含有北枳椇(Hovenia dulcis,韓文稱「헛개」)萃取物。除了它之外,紅蔘、乳薊草、海藻等「保健食材」也被廣泛使用,讓「解酒」變得多元又流行。

解酒商品買的不是功效 而是禮儀展現

雖然市場持續成長,但數據顯示,自2015年起韓國人均酒精攝取量逐步下降。後疫情時代,啤酒與烈酒銷售依舊低於2019年水準。這意味著解酒產品的熱賣,並非單純因為「喝得更多」,而是因為消費文化改變了。

學者朱榮河指出,年輕一代購買解酒產品,除了想隔天舒服一點,更重要的是「飲酒禮儀」。許多上班族或大學生在聚會前,會準備不同品牌的解酒產品,分送給同桌的朋友,讓「預防宿醉」成為飲酒文化的一環。換句話說,解酒產品不只是功能性商品,更是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

「K-cure」文化輸出東南亞 解酒飲成海外市場新商機

市場研究機構Mintel分析顯示,韓國是近5年來全球推出解酒產品最多的國家,甚至超越日本。這些產品在韓國已經從「功能性保健品」轉變成「日常消費品」,許多消費者甚至會隨手購買備用。

隨著K-pop與K-food帶動的「韓流」風潮,韓國解酒飲料與相關產品開始走向海外市場,特別是在東南亞,逐漸成為文化輸出的新亮點。無論是「K-beauty」還是「K-cure」,都成為韓國軟實力的新延伸。

科學證據有限,產業面臨監管挑戰

雖然業者強調北枳椇自古就是韓醫解酒藥材,但實際上它在韓醫史上的地位被過度神化。北枳椇曾出現在中國古典醫書中,後來才納入韓國醫學文獻,但真正與「解酒」連結,是在1990年代由日本專利帶動,之後才由韓國科學研究跟進。

韓國研究顯示,北枳椇果實萃取物在動物實驗中能降低血中酒精濃度,發酵果醋則能減少酒精與乙醛含量,甚至可能提升「酒精脫氫酶」活性、保護肝臟。但目前證據多來自動物研究,高品質人體臨床試驗依然稀少。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一項系統性回顧發現,北枳椇果實萃取在少數人體試驗中顯示有效,但證據等級仍屬低度。

由於市場聲量與科學證據的落差過大,韓國政府自2025年1月起,要求廠商必須提出人體試驗數據,證明能改善宿醉症狀或促進酒精代謝,否則不得再以「解酒」為名行銷。未能於2025年10月前提交證據的業者,將被禁止使用相關行銷字樣。

儘管醫界對其功效仍存疑,許多消費者坦言,他們並不確定產品是否真的有效,但若價格便宜、隨手可得、又能稍微緩解宿醉不適,這樣就已經足夠。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昨天太嗨今天還在宿醉?超過20款解宿醉產品報你知!
把酒狂歡時該吃什麼 才不會有痛苦的宿醉?
貪杯之後該怎麼解酒?科學解酒7式報你知!

參考資料
▶The Guardian, K-cure: South Korea’s booming market for traditional (and novel) hangover remedie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