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49】樊湘濱 流亡學生的逆襲

1929年出生的樊湘濱,是灣美術教育的重要推手,他來自山東,曾是一名流亡學生,戰亂的經歷不只影響了他一生,也造就了他日後對美術及教育的熱情。
他出生於山東惠民,由於祖父是中學老師,從小就在祖父的教導下寫了一手好字,但隨著國共內戰爆發,他成為流亡學生,隨著濟南第一臨中向南逃難,大批學生在徐州集結後,隨即到了南京,本以為南京政府會照顧這些流亡學生,怎料遇上了態度消極的公務員,導致學生們群情激憤。
樊湘濱回憶「你想那個流亡學生,千辛萬苦到了南京,那你教育部接待的人,最少有點同情心,結果他們照常下班,大家很憤怒啊,就霹哩啪啦把他們揍了一頓。」
當時,大批流亡被安頓在下關的廢棄倉庫,由於時局混亂、再加上眾人都歷經九死一生才逃難來南京,因此不少學生便集結在市區橫行霸道,還因此有了「丘九」的綽號。
樊湘濱說「一般不是都稱士兵為『丘八』嘛,『兵』字上下拆開來就是丘八,那我們學生因為太苦了,情緒比士兵還壞,他們就叫我們『丘九』,坐火車、吃東西不付錢,幾千人在南京市到處亂竄,鬧得政府後來說『這批學生給我限期搬走』!」
1949年,樊湘濱跟著學校到了廣州,本來要再搭船到澎湖,他卻在當地遇見了一名大學生,因緣際會跟著該名學生到了台灣,這成了樊湘濱人生重要的分水嶺,不但幸運躲過了澎湖七一三事件,來臺後更努力考上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成為了一名美術老師,甚至還在新竹師專成立了當時全台唯一的師專美術系。
樊湘濱表示「當時全台沒有一個師專有美術科,大家觀念就是覺得國、英、數主科才重要,副科的美術音樂就是人家不想幹的,我那時就想,我們學美術的,人家不重視自己要重視嘛,尤其是這個美術教育,這樣下去不行,我說『辦』!」
當時,台灣的小學美術課,多半由導師兼任,也不太注重專業師資,樊湘濱成立美術科後,便開始帶著學生寫教案、製作教材,從幻燈片到錄影帶,嘗試用多元方式啟發孩子的美感,這樣的想法,後來獲得教育部肯定,更委託他編纂教材,樊湘濱的理念因而推廣到全臺小學,為國小的美術教育扎下根基。
幾十年的春風化雨,讓他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終身成就獎,誰會料到,一個歷經戰亂的流亡學生,來台後會對本土美術教育有如此大的貢獻呢?
如今年過九旬,好學的樊湘濱仍每天讀書練字、頤養性情,回顧人生,他給自己下了這樣的註解:「至樂莫過讀書 至要莫如教子丹青不知老將至 高貴於我如浮雲」 。
- 本文出處:i-media愛傳媒
- 新聞關鍵字:教育、教育部、澎湖
-
最新生活新聞
-
2025年春季平均氣溫20.4度 2011年後第3冷
(12 分鐘前) -
越南航空高雄飛胡志明 因文件問題返航重新出發
(12 分鐘前) -
FICER明虹科技將於2025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展出高效能光通訊解決方案
(16 分鐘前) -
東華大學發社系學生團隊榮獲第九屆法藍瓷想像計畫補助 走入和平部落開展藝術教育行動
(17 分鐘前) -
蘇伊士為萬華化學蓬萊工業園打造中國規劃規模最大的工業膜法海水淡化廠正式投產
(1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