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30° / 26° )
氣象
2025-05-20 | 引新聞

IN觀點/別讓一紙駕照掩蓋風險 政府對高齡駕駛制度該檢討了

(記者陳志仁/特稿)三峽區北大國小前的3死12傷車禍悲劇,讓社會再次面對沉重的高齡駕駛議題;這不僅是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更是對現行制度、交通安全與高齡者生活支持的全面警示,年紀增長後是否還能安全駕駛,不應只是個人意志的抉擇,更是整體社會應共同面對的風險管理課題。



IN觀點/別讓一紙駕照掩蓋風險 政府對高齡駕駛制度該檢討了


圖/親師生及社區於交通事故路口哀悼致意。(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17%,預計2030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凸顯高齡駕駛的安全議題;但目前仍沿用「每三年一次體檢」的駕照審查標準,是否能與現實風險對應?顯然不夠,隨年齡增長,高齡者的視力、聽力、認知與反應能力普遍下降,而目前體檢與認知測驗方式過於制式,難以有效辨識具潛在風險的駕駛者。



IN觀點/別讓一紙駕照掩蓋風險 政府對高齡駕駛制度該檢討了


圖/78歲余姓男子駕駛高速衝撞北大國小的路口,造成3死12 傷。(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提供)


事實上,高齡駕駛問題的本質,並不應以年齡作為劃分標準,而是回歸到是否具備持續安全駕駛的能力,在此框架下,值得思考如何導入更細緻、科學且尊嚴的檢測機制,例如借助模擬駕駛系統(如VR)、實地道路測驗、反應時間評估等,建構完整的能力檢測流程,協助駕駛者與家屬共同面對是否「適合繼續開車」的現實選擇,既能保護公共安全,也避免對年長者產生汙名化或歧視。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忽略長輩駕照被撤銷後「只能被動接受生活受限」的樣態,對許多長者而言,開車不只是移動方式,更是自主與尊嚴的象徵,一旦失去駕駛權,可能意味著與社會隔絕、生活受限;因此,建構高齡友善的替代交通系統變得格外重要,包括提供高齡接送服務、補助叫車平台、導入熟齡交通志工、舉辦公共運輸熟悉課程等,讓長者即便不再開車,也能保有移動自由。


此次三峽區北大國小前的車禍事故,更進一步反映出校園周邊交通的長期結構性缺陷,北大國小附近路窄車多、家長接送混雜、人車未分流,這些因素才是真正讓學生暴露在危險之中的主因;高齡駕駛只是引爆點,背後則是制度性的疏漏,政府應藉由這次事件,徹底盤點學校周邊的「交通熱區」,導入彈性式車輛管制(如升降柱)、科技執法、從硬體與制度上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


尤其當高齡駕駛成為「加害者」,不能只停留在憤怒與懲罰,高齡駕駛無法簡單落在「該不該讓長者開車」的二分選項上,不該成為汙名,而是如何兼顧年長者的尊嚴與社會的安全;唯有醫療、交通、家庭、政策多面向協作,才能打造一個「該開的能安全開、該停的能安心停」的制度,這是對高齡者的尊重,也是對全體社會的保障,畢竟「守住的不是一張駕照,而是每一條寶貴的生命」。


更多引新聞報導


IN觀點/從乾燥劑自燃到聖火標錯名 2025世壯會成全民抓包賽


IN觀點/「大罷免」是公民怒吼 國民黨醜態百出、民進黨勿自滿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