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2° )
氣象
2025-10-01 | 引新聞

台人體內塑化劑超標「比歐美高7倍」!醫師曝10大生活習慣害的

(記者洪承恩/綜合報導)塑化劑對台灣人的威脅再次引起關注。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塑化劑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中,長期低劑量、多途徑的接觸,不僅與內分泌失調、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壓等代謝異常有關,更會直接造成腎功能下降,甚至導致不可逆的腎臟硬化。研究顯示,台灣人體內塑化劑濃度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顯示生活習慣是關鍵風險來源。


洪永祥指出,當尿液中的塑化劑代謝物濃度愈高,腎絲球過濾率(eGFR)就愈低,尿蛋白指標也愈嚴重,代表腎臟正默默受到破壞。塑化劑會引發氧化壓力,導致細胞發炎、凋亡,長期累積更會促進間質纖維化,使腎功能逐漸喪失。這些傷害往往不是立即發作,而是多年下來成為慢性病的推手。



台人體內塑化劑超標「比歐美高7倍」!醫師曝10大生活習慣害的


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台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了2至7倍,這些都與生活習慣有關係。(擷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這些習慣包含許多看似不起眼的行為,例如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或是直接用塑膠容器裝熱湯。醫師提醒,廉價手機殼、保護貼可能在摩擦或高溫下釋出塑化劑,透過手轉移到食物中。熱飲或油炸食物則會加速塑化劑滲入體內,而這些都可能在無形中增加腎臟負擔。


以下為醫師整理的十大「塑化劑陷阱」:


一、邊滑手機邊吃東西:手機殼、保護貼遇熱釋出塑化劑,經手轉入口。


二、用不耐熱容器或保鮮膜微波:高溫會讓塑化劑融進食物。


三、塑膠杯裝熱飲或酸性飲料:酸性或高溫條件下釋放更快。


四、熱湯直接裝塑膠袋:高溫使袋材中的化學物質溶入湯中。



台人體內塑化劑超標「比歐美高7倍」!醫師曝10大生活習慣害的


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台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了2至7倍,這些都與生活習慣有關係。(擷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五、冷水瓶裝熱水或茶飲:不耐熱瓶材遇高溫釋出有害物。


六、常吃油炸外食:油脂容易吸附塑化劑,增加攝取量。


七、長時間玩劣質紓壓玩具:透過手部接觸釋放化學物質。



台人體內塑化劑超標「比歐美高7倍」!醫師曝10大生活習慣害的


圖/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表示,台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高了2至7倍,這些都與生活習慣有關係。(擷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八、愛用香味濃厚的清潔或保養品:部分香精含塑化劑,可能經皮吸收。


九、咬橡皮擦:橡膠製品中的塑化劑直接進入口腔。


十、在塑膠地墊上進食:塑膠材質釋出物可能透過灰塵或食物進體內。


醫師呼籲,遠離這些陷阱並不難,像是改用玻璃或不鏽鋼餐具,避免高溫下使用塑膠,養成勤洗手、少碰來源不明的塑料製品等習慣,都能大幅降低風險。他提醒大家,「健康是日積月累的選擇」,別讓方便成為傷身的代價。


更多引新聞報導
壯壯泳池邊「掉出大蜜桃」!一坐下驚人曲線全現形
新北推台灣好行暢遊套票 近6折優惠再送限量紀念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