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救災誰說了算?中央地方各設指揮所 李鴻源嘆大罷免摧毀互信
(記者許皓庭/綜合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成嚴重災情後,中央與地方各自成立「前進協調所」與「前進指揮所」的做法,引發外界爭議。對此,前內政部長李鴻源10月1日公開表示,過去的災害應變模式一向明確單純,現在卻變得複雜,他直言「大罷免已經讓台灣的互信消失,把制度也破壞掉了」。
圖/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嘆大罷免讓政治信任瓦解,對制度形成長遠衝擊。(翻攝 內政部 網站)
李鴻源在政論節目《下班瀚你聊》中指出,依照以往規範,面對重大災情時,僅設置一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以及一個地方前進指揮所,且前進指揮官一定是由縣市長擔任。指揮所內除了地方縣府人員,也必須納入中央單位代表,包含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水土保持局、林務單位以及國軍部隊等,這些中央派駐人員原則上都要聽從縣長指揮,才能達到一致的救災效率。
他強調,災害應變不需要搞得如此複雜,制度原本設計就是讓指揮權集中,避免多頭馬車。如今中央與地方各設指揮所,恐怕加深協調難度,讓第一線救災出現混亂。他更語重心長地表示,「大罷免」後遺症讓政治信任瓦解,對制度形成長遠衝擊。
針對賴清德總統日前下令「中秋節前完成清淤」,李鴻源認為,這項指示相當重要,因為能讓救災工作重新回到正確的節奏。他表示,只要中央與地方都能遵循專業程序,照既定節奏執行,災後處理自然能水到渠成。
談到近來災區湧現大批民眾志工,網路熱議的「鏟子超人」成為焦點之一。李鴻源坦言,看見許多人自發性到現場搬運泥沙,他心中其實十分感慨。雖然民眾熱心值得肯定,但清淤工作屬於高度專業任務,一般人缺乏經驗與裝備,往往可能造成救災現場更多困擾。他直言,「一個工兵營進去就能完成很多事情,這種時候應該由專業單位來處理。」
他進一步強調,前進指揮所的指揮官必須展現足夠的擔當與魄力,當判斷需要進入清淤階段時,就應該果斷撤離災民,讓國軍與消防隊接手,避免現場混亂。他呼籲,救災最重要的是效率與專業,並非人數越多越好。
李鴻源最後指出,台灣面對天災的頻率高,救災體系應更講求制度完整與分工明確,而不是在災後才陷入口水戰或指揮權之爭。他強調,唯有各方回歸專業,中央與地方才能攜手合作,讓災區重建步伐穩定推進。
更多引新聞報導
國民黨喊救災不秀政黨!葉元之「女青鳥貴人」綠背心現身光復災區
3分鐘就「全射了」!男友喊太舒服 女友嘆:不滿足想要更多
最新生活新聞
-
-
全國排灣、魯凱族運動會 逾4千人齊聚恆春半島
(28 分鐘前) -
拾味台中市集 四展區展現在地風味打造日夜雙重體驗
(33 分鐘前) -
「2025國慶雙十嘉年華–向英雄致敬」 蘇俊賓讚譽台灣最經典異域文化在龍岡
(33 分鐘前) -
郵你真好、郵愛關懷 台灣郵政協會攜手竹郵改善獨居長者居住環境
(3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