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5° )
氣象
2025-01-01 | 報新聞

「藝術療癒」 馬上揮別2024年了!



文/袁青


過去一年,我們深深感受世界的動盪不安;異常極端的天候災變、揮之不去的疫情、各國高倡"民粹主義"引發的戰火煙硝,誰都不能置身事外?




甚至,眼看伴隨著無限上綱的AI科技發展,但背後深切的隱憂⋯⋯⋯

倒數中,我想以《安德昇》六位女性藝術家的"纖維"創作,給予的省思作為分享和祝福吧!

擺在桌上和延伸至牆面裝飾的"雕塑"很難不引起我的注目,除了色彩艷麗,形隨有機的姿態也讓人不由得趨前仔細觀賞,但等我發現,這些創作居然是利用編織塑形的,不但打破了對傳統雕塑的刻板印象,更對這些有點兒不知如何定義的創作,感到好奇。







原本學工業設計,現為纖維藝術創作者的林資芬說,因為一方面對生活中所製造的「垃圾」回收很有感,再加上曾有一度迷上編織女紅活兒,於是促成她發想,選擇背負著環保汙名,但卻又是日常離不了手的塑膠袋及工業零頭布料等,回收廢棄物為當代創作媒材,試圖借由藝術詮釋環境議題與自然現象,進而引發觀者著對文化與自然等面向的關注。




目前為不廢跨村實驗室 (NOIW ACROSS LAB)成員之一的林資芬笑著說,每次受邀參展,她第一件事就是先拜訪當地的垃圾回收廠,「看看有什麼廢物料可利用?」但也因為有工業設計背景,林資芬常能從中找到特殊創作主題;比如,「代表一種生物的演化。」

觀賞她以「地衣 」一如地表皮膚般延伸的雕件,在彩色毛織品編結下,自成一種神奇的有機結構;又如在大片落葉上生長的不知名菇菌類生物,奇幻而迷人。




「我想表達的,除了雕塑的形體之外,也提醒物種共生的思考,」擅長特殊生物為題材的林資芬更嘗試以回收織品的"纖維"作為媒材,希望她的藝術創作,能夠喚起,甚至形成翻轉廢棄的共創行動。

「有意識地使用,及從源頭啟動,」再看一眼桌上,奇美動人的纖維雕塑創作;我彷彿從林資芬熱切的眼神和純樸的表情,看見了藝術對「永續」,對地球和物種環境之愛的初心。




是的,「藝術」是覺知、是慰藉,也是療癒。何其有幸,欣然從各種藝術形式的表達和啓蒙中,讓我們抱著希望、樂觀,朝向2025繼續前行⋯⋯

新年快樂!





The post 「藝術療癒」 馬上揮別2024年了!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