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5° )
氣象
2025-11-16 | 報新聞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報新聞/鄒志中 特稿) 臺中「綠美圖」即將開館,日前其國際論壇的盛大舉辦,不僅邀請十國專家,更企圖將臺中推上國際藝文媒體的頭版。在城市行銷的角度,這無疑是一場成功的文化展演,象徵臺中正準備「對接國際」。然而,若將光環褪去,對照臺中市立圖書館與美術館的治理現況,一個令人不安的悖論隨之浮現:國際文化活動的規模越盛大,城市文化治理的制度性結構空洞就越清晰。


臺中確實不遺餘力地打造文化硬體和活動亮點,但這座城市能否真正站穩國際文化都會的地位,關鍵不在於建築或單一活動,而在於背後支撐的制度性基礎是否穩固。目前看來,臺中正處於一種「高調展示硬體,低度投入體質」的制度性焦慮中。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從「活動主導」到「制度主導」:臺中文化大外宣模式的極限


從花毯節、購物節到國際論壇,臺中的文化政策長期被「大型活動思維」所主導。這種模式具備以下特徵:高曝光、短週期、強宣傳、以及以「活動量」取代「制度質」。


臺中「綠美圖」舉辦國際論壇宣稱的宏大願景,無論是國際接軌、文化共融或跨域合作,都與全球文化趨勢吻合。然而,當這些願景未能與制度改革、人才系統搭建、及長期資源投入同步時,最終只會淪為一次性的「形象工程」。


國際級文化城市的基礎,需要穩定的制度準備度: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成立前投入長達十年時間,專注於人才系統的搭建與專業培訓。


倫敦泰特美術館: 核心治理體系建立在長期的公民參與及透明化的公共資源分配制度之上。


相比之下,台中市政府文化治理的核心問題,在於其策略仍停留在「活動主導」的行政慣性。國際論壇的成功,更像是一面鏡子,反射出台中城市在深層治理上的「操作型落後」。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硬體與體制脫節:綠美圖營運的「未完工工程」


台中市政府將「綠美圖」視為台中文化升級的旗艦工程,但國際級場館的核心價值從來不在建築,而在於其治理架構與營運韌性。「綠美圖」作為多館共構的複雜機構,目前面臨的三大核心問題,都與其國際願景形成強烈對比:


人才體系:不穩定性與專業斷層


專業人才是文化機構的生命線。然而,臺中文化體系的現況卻是:


高度依賴約聘僱,導致專業人才聘期不穩定,缺乏職涯安全感。


高階跨領域專業策展、研究與教育人才持續外流。


缺少系統性的長期培育機制,難以承接世界一流館舍所需的複雜合作與專業策畫。


在人才生態環境積弱的情況下,所謂的「國際級合作」將缺乏堅實的在地執行與知識轉譯基礎。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預算結構:長期投資的缺位


文化治理需要可預期的、多年度的穩定投資。但臺中的文化支出比例多年來偏低,且預算結構高度依賴年度活動激動。這種「以年度活動補貼取代長期設施投資」的模式,使得「綠美圖」的運營缺乏財務韌性。缺少五年、十年的長期財務規劃,國際願景的實現,自然只能是「紙上國際」。


跨領域治理:體制上的分裂


「綠美圖」的建築概念是美術館與圖書館的共構,象徵「文化共融」。然而,國際上的共構場館需要強大的跨領域營運機制、共同治理制度與協同策展體系。


以臺中目前的組織架構來看,「建築是整合的,但治理體制卻是分裂的、各自為政的」。這使得跨領域合作流於形式,難以真正實現論壇所強調的「文化共融」價值。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文化政策缺乏「制度記憶」:累積資本的障礙


臺中文化政策有一個深層的慢性病:政策更迭速度過快,每位文化主管上任後,往往採取「從零開始」的碎片化策略。這種缺乏「制度記憶」(Institutional Memory)的文化政治模式,導致:


新館接連開幕,但治理、財務、與人才制度未能同步強化。


大型活動年年換主題、追求聲量,但社群連結、教育深耕與知識積累難以延續。


缺乏跨越任期的、穩定的文化十年願景。


當城市文化政策缺乏連續性,國際合作所帶來的知識、人脈和資本就難以真正「沉澱」下來,導致臺中無法累積出屬於自身的文化「軟體」資本。綠美圖的硬體雖然世界級,但它必須在臺中這種「缺乏制度記憶」的環境中掙扎,這是其面臨的核心結構性壓力。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公民參與機制:從「觀眾」到「利益關係人」的距離


「綠美圖」論壇一再強調:「綠美圖將成為市民共享的平台」。然而,缺乏制度支撐的「共享」只是一句口號。國際級的文化場館,其治理體系必然納入透明且穩定的公民參與機制,實現「文化民主化」。臺中文化場館的現況卻普遍缺乏:


透明的公共評議與決策諮詢制度。


系統化的市民共創或共治計畫。


展覽與服務多為自上而下的「機關策展」,將市民視為「服務對象」而非「決策夥伴」。


在地民間團體與專業社群常被排除在核心決策過程之外。


臺中並不缺乏深耕的文化社群,但缺乏能讓這些社群成為文化治理主體的制度入口。沒有真正「公民參」與的文化體系,無論建築多麼光鮮亮麗,本質上都只是「由政府官僚主導的大型展演場」。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臺中不是缺國際視野,而是缺體質升級的決心


「綠美圖」國際論壇的成功,確實展現了臺中走向國際舞台的企圖心,這是值得肯定的亮點。然而,論壇的成功也像是一次高光檢測,無情地映照出臺中在文化治理上的結構性弱點:活動導向的慣性、人才體系的脆化、長期預算的缺位、以及公民參與的制度性落後。


臺中正在以世界級硬體的姿態邁向國際,但其文化治理能力卻仍停留在地方行政的舊框架中。這不僅是臺中市文化局的問題,更是整個城市領導體系長期以來,將「形象工程」置於「制度體質」之上的策略偏誤所致。


國際論壇雖然為臺中打開了一扇與世界對話之窗,但臺中城市是否能真正走進國際文化社群,決定因素只有一個:臺中是否願意放下對「活動聲量」的執著與迷思,開始誠實面對並補強其文化治理的體質?


如果這些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即使未來十年建再多旗艦級建築、舉辦再多國際論壇,臺中「文化城市」的基礎,仍將是脆弱且空心的。真正的國際化,始於「制度的健全」與「治理的深化」。

臺中文化治理結構性空洞危機 ? 臺中綠美圖國際論壇鏡像效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