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戰火、遺忘──WIRI緊急呼籲全球關注緬甸邊境人道危機

【記者張嘉誠/綜合報導】
災難不是天意,是結構性的被遺忘──從地震揭露的邊境人道困境
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芮氏規模7.7強震,震央位於實皆省,災情波及曼德勒省及邊境山區。地震引發大規模土石崩落與道路中斷,造成內戰中的難民聚落幾近全毀,數萬名原已受戰火摧殘的族群再度陷入人道災難。
中原大學副教授、World Indigenous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WIRI)創辦人魯瑪夫博士指出,這場災難並非單純的天災,而是多年來結構性貧困、武裝衝突與國際忽視所交織出的複合型災難。地震不只是摧毀建築,更讓原本就缺乏基礎設施與公共資源的邊境難民,再次面臨生存邊緣。
WIRI是一個長期深耕亞洲邊境地區的國際非營利組織,服務涵蓋緬甸、印度、尼泊爾、蒙古國與東南亞,致力於少數民族的教育推廣、人道援助與文化保存。地震發生當晚,WIRI前線老師以衛星電話通報:多個山區道路中斷、通訊癱瘓,大量家庭無法撤離,只能躲進臨時搭建的竹棚或塑膠布中避難,孤兒與病患缺乏照護資源,情況危急。

從玉山走進邊境火線──一位布農族博士的信念實踐
魯瑪夫博士以布農族背景與建築博士的身分,十多年來走入緬印邊境、外蒙古、尼泊爾等戰區災區,推動臨時庇護空間建構、災後聚落重建與青少年教育。他不僅是學術界的代表,更是實地走訪、深入陪伴的行動者。他曾在戰火中差點喪命,但選擇留下,「因為生命不能只是活著,而是要成為別人的盼望」。
在緬甸,他與WIRI已協助超過17萬名難民建立基本生存條件,並長期培育地方青年擔任文化與教育推動者。地震後,他們迅速啟動救援行動,但因交通封鎖與軍事限制,救援資源難以送達,部分前線同工迄今仍失聯。
地震當晚,許多災民聚集於倒塌的教堂竹棚中通宵守望禱告。他們雖身處斷水斷電的黑暗中,卻仍以微光堅持希望。他們的禱告,不只是信仰的聲音,更是對全世界的呼喊──我們仍在這裡,不要遺忘我們。
魯瑪夫博士表示,他的責任不是代表一所大學、一個族群,而是代表那群最微小、最被忽略的聲音,提醒這個世界:真正的危機不只是災害,而是冷漠。他提出三項具體行動:教育界可投入遠距教育與文化資源協力;青年志工與企業可參與災後空間設計與醫療物資協調;國際公民社會則可透過WIRI參與災後重建與心理創傷支持。

援助行動前的必要功課──看見緬甸深層結構性風險
魯瑪夫博士提醒,對於國際災難應有更謹慎的理解與回應。緬甸內部長期存在軍政府與民主派對立、135個族群的歷史矛盾,以及對少數宗教的打壓,若未深入了解便衝動捐款,可能反而讓資源流向錯誤。他呼籲:「請支持長期紮根、有信譽與透明運作的組織,讓每一筆援助真正落到需要的人手中。」
「我們不能改變地震,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別人的苦難。」魯瑪夫如是說。從玉山深處到亞洲邊境,從學術殿堂到戰火現場,這位來自台灣的布農族博士,正以知識與信念撐起一盞屬於被遺忘之地的微光,等待世界的回應。
最新生活新聞
-
戴永輝二度主辦捐血「家年華 」 匯集7縣市熱情捐13568袋熱血
(13 分鐘前) -
0121台南震災 紅黃單建築補助核撥逾1.7億元
(19 分鐘前) -
114年南投縣優秀青年代表團拜會縣政機關 力展青春熱情
(20 分鐘前) -
僑委會副委員長張良民及駐泰代表處參與泰北僑教座談 促進教育合作並鼓勵僑生返台升學
(21 分鐘前) -
專科認證獲肯定 花蓮慈濟醫院歡慶熱血社工師日
(22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