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4° / 24° )
氣象
2024-03-09 | 台灣好報

名人植樹/梁征

梁征

古時候,雖然沒有植樹節,但從歷史記載來看,中國人愛植樹的情結從黃帝時就開始了,有一些名人特別熱衷於植樹,讓植樹怡情養性。

陝西省黃陵縣黃帝廟裏有一棵千年古樹,據說是黃帝當年親手種下,至今依然挺立,蒼勁有力,7個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抱得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樹,象徵著中華民族血脈不息、千古傳承。

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不僅愛菊,而且愛柳,在隱居的田園水邊廣種柳樹,還在堂前種了五株鵝黃柳,自號“五柳先生”。他賦詩道:“榮榮窗下蘭,密密堂前柳”……可以看出陶淵明熱愛植樹,熱愛大自然,也難怪世人稱陶淵明為“柳癡”。

西晉文學家潘嶽任河陽縣令時,發動百姓在黃河岸土地貧瘠處種植桃李,連綿成片,鎖住風沙,既改善自然環境,又增加了百姓的收入。春天繁花似錦,秋天果實累累。百姓讚美河陽縣為“花縣”。

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到之處,一定有他種樹的身影,官做到哪,樹就種到哪。“手栽兩松樹,聊以當嘉賓”“白頭種松桂,早晚見成林”就是對他愛種樹的生動寫照。他任忠州刺史時,掏錢買花買樹,並率領下人,荷鋤在城東坡,挖溝引水,培土、栽種了許多桃、李、杏、梅等果樹,綠化荒山,改善環境。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少年時便愛種松,在《戲作種松》中詠道“我昔少年時,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蘇東坡在黃州工作期間時,種下了柳、桑等樹,並提詩:“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在他兩任杭州知州時,帶領百姓在西湖上築起長堤,在長堤上植種芙蓉、楊柳等樹。“楊柳滿長堤,花吹路不迷”。成為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在惠州工作時,他種了柑、桔等果木。多年的種樹經歷使他掌握了豐富的種樹技術,很多人都來跟他學習種樹經驗,他的種樹方法被人稱為“東坡種松法”。

宋元時期的文天祥也是種樹愛好者。少年時代文天祥在江西吉安縣固江鄉的侯城書院讀書時,栽種兩株柏樹,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相傳,當時共種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大家對此頗為奇怪。文天祥說:“吾異日大用,必盡忠報國,此柏當年也。”

明代詩人楊升庵喜歡種桂花樹。他沿湖種了許多桂花樹,其湖命名為“桂湖”。楊升庵曾詩雲:“寶樹林中碧玉涼,秋風又送木樨黃;摘來金粟枝枝豔,插上烏雲朵朵香。”一到金秋,“桂湖”上綠桂成蔭,飄香十裏,賞心悅目。

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動員湘軍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樹,稱為道柳,用意在於鞏固路基、防風固沙、利行人遮涼。後來,人們便將這些柳樹稱為“左公柳”。兵部尚書楊昌浚見到連綿不斷的“左公柳”後,不禁賦詩稱讚這一壯舉:“大將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孫中山早在1893年時就上書李鴻章提出“中國欲強,須急興農家,請求樹蔭”。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他多次宣導植樹造林,為紀念孫中山,建國後第五屆全國人大於1979年決定把每年3月12日, 即孫中山逝世紀念日作為我國的植樹節。

又是一年植樹節,讓我們學著古人多種植一些樹木,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越來越美好。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