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6° / 32° )
氣象
2024-06-20 | 台灣好報

為國內漁食做安全把關 國原院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啟用

為國內漁食做安全把關 國原院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啟用

【記者 劉蘇梅/桃園 報導】國家原子能科技研究院(國原院)於113年6月20日舉行「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揭牌典禮,由核安會張淑君組長、國原院王正忠副院長、核安會輻射偵測中心陳婉玲組長、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曾素香組長、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嚴國維副研究員、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曾慧婷副研究員等代表,協同參與計畫人員約20員,進行揭牌儀式及現場養殖導覽,開始我國本土海水生物之含氚生物累積效應試驗。
為國內漁食做安全把關 國原院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啟用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ALPS含氚處理水自112年排放迄今已達6次,預計將持續排放30年;為確保我國海生物食用之輻射安全,我國政府跨部會整合了核安會、國原院、國海院、氣象署、食藥署、輻射偵測中心、水試所等,執行為期四年之「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擴散預警及安全評估應對計畫」,加強全方位海域輻射監測、開發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預報系統、海域生態輻射影響評估、建立跨部會應對流程,扣合守護漁業、確保食安、災防預警、海洋永續等四大主軸,以科學證據確保民眾輻射安全、消除民眾疑慮。
為國內漁食做安全把關 國原院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啟用
國原院化工所於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廠區域內,設置室內「海水氚及生物氚試驗場」,業於113年6月5日上午9時將氚核種投入養殖系統內,開始長達一年之海水魚含氚海水養殖試驗,進行海水生物體內無機氚(TFWT)及有機氚(OBT)生物累積效應研究,確認我國本土海水生物生存於含氚海水中的累積代謝參數。透過國原院之養殖試驗場,分析在與日本福島電廠排放相同氚濃度之海水養殖條件下,驗證不同國家、不同魚種之氚生物累績效應差異,未來更可透過海水或海生物之氚濃度分析,快速評估、確認台灣周遭海洋或海水生物是否遭受海水中氚的影響,更加完善檢測及監控機制。計畫試驗數據可提供我國海產食品輻射安全的參考依據,針對我國國人常食用之漁產,以實際試驗及分析來確認體內所含之輻射量,用科學、調查、實際分析的方式,為國人的漁產食品做安全把關。 (圖:國原院提供)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