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0°
( 32° / 29° )
氣象
2024-08-09 | 台灣好報

七夕乞巧,女子自強/楊維麗

七夕乞巧,女子自強/楊維麗

楊維麗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七夕也稱為“乞巧節”,相傳,織女是天上紡織技藝超群的巧婦,是紡織業者的守護神,人間女子皆對其心懷敬仰。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女子們總會精心備好果盤、香爐、針線等物,虔誠地向織女祈求,希望織女能賜予她們一雙靈巧之手,期盼能擁有超凡的技藝。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記錄了這古老習俗。

在古代,女子生存不易,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分工下,女子若心靈手巧,則意味著更易於掌握諸般技能,從而可為家庭增添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條件,在社會中得以更順遂地生存,同時也能證明自身價值,實現自立自強。例如,宋末元初的黃道婆憑藉著心靈手巧和吃苦耐勞,掌握和改進了棉紡織技術,成為了有名的棉紡織家,不但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條件,還帶動了周邊眾多女子一同憑藉紡織技藝立身,極大地促進了當地棉紡織業的發展,黃道婆展現了女子在艱難環境中自立自強、互幫互助的精神,成為了那個時代女子自強不息的典範。

時光悠悠,七夕乞巧的習俗已綿延千年。在傳承這一習俗的過程中,女子研習技能、自立自強的精神亦相傳至今。如今,女性已在各個領域展現出了強大的力量和卓越的才能,處處可見女子的“巧”。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何澤慧,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披荊斬棘,為我國的核子物理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證明了女性在科研領域的無限潛力。被譽為“萬嬰之母”的醫學家林巧稚,親手迎接了五萬多個新生命的誕生,她用雙手傳遞著生命的希望,用醫術詮釋著女性的價值。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在艱苦的科研條件下,經過無數的實驗,終於發現了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七夕乞巧,乞的是心靈手巧,更是那份自立自強的決心。“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今時今日,女性擁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闊的舞臺,不再受傳統枷鎖的束縛,能夠更勇敢地追求夢想,用行動詮釋著“巾幗不讓鬚眉”的豪情壯志,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自己的輝煌篇章,為社會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女性之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