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8° / 15° )
氣象
2024-10-05 | 台灣好報

重陽共賞詠老詩/夏俊山

重陽共賞詠老詩/夏俊山

夏俊山

傳統的重陽節的習俗有登高遠眺、賞菊花、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因此,重陽節也叫“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因為“九九”重陽與“久久”諧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因此,1989年,重陽節被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

重陽節,怎麼過?我想,除了傳統的秋游登高、飲酒賞菊、佩插茱萸以及最近數十年的出現的感恩敬老等活動,愛詩的朋友們相聚,共賞 “詠老詩”也不錯。

筆者退休後,常以讀詩為休閒。其中, 不少“詠老詩“使我獲益匪淺。

最早的“詠老詩”大約是三國時期曹操的樂府詩《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後面四句道出了許多老年人的心聲,備受後人的稱讚,直到今天,依然被許多人傳頌,甚至成為一些老人的”座右銘”。

唐代詩人白居易吟道:“家雖曰漸貧,猶未苦饑凍。身雖日漸老,幸無急病痛。眼逢鬧處合,心向閒時用。既得安穩眠,亦無顛倒夢。”這首題為 《安穩眠》的詩,寫的是自己的老年生活,無疑是“詠老詩”的佳作。是的,人到老年,身體尚健,日子悠閒,就是幸福!讀後,覺得白居易說出了我的心裡話。

白居易有一首《會昌二年春題池西小樓》吟道:“花邊春色水邊樓,一坐經今四十秋。望月橋傾三遍換,採蓮船破五回修。園林一半成喬木,鄰里三分作白頭。蘇李冥蒙隨燭滅,陳樊漂泊逐萍流。雖貧眼下無妨樂,縱病心中不與愁。自笑靈光巋然在,春來遊得且須遊。” 詩人經歷人世滄桑,想到故人燭滅,來日無多,自己靈光尚存,於是心中不愁,得游且遊,這種不畏老邁的健康心態,值得肯定,也值得學習。

“人生易老天難老”,衰老是自然規律。白居易寫過一首《詠老贈夢得》:“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于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詩作生動地描述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與感受,劉禹錫(字夢得)以《酬樂天詠老見示》唱和:“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已過花甲之年,詩中借絢麗的晚霞為喻,表現出老當益壯,力求進取的積極精神。在眾多的“詠老詩”中,立意高遠,催人奮進。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64歲時(1099年)寫了《縱筆三首》,其一雲:”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當時蘇東坡謫居被人認為是蠻荒化外的海南島儋州,本來是一個白須如霜、寂寞無援的病翁,兒童們圍著他,笑嘻嘻地指著他的臉頰,說:”看見了嗎,你的臉色好紅潤啊!”他聽了不禁一笑說:”孩子們,你們誤會了,我的臉不是青春天然的紅,而是飲酒微醉的紅啊!”全詩28個字,字字傳神。

近現代的詠老詩中,亦不乏名篇金句。諸如朱德元帥的“登高不用杖,脫帽喜東風”;董必武同志的“老去愈知學不足,春來彌覺物增妍”;大畫家劉海粟的“晚霞璀燦花飛雨,白髮尤需猛著鞭”;葉劍英元帥的“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詩人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他還有《七絕一首》雲:“自沐朝暉意蓊蘢,休憑白髮便稱翁。狂來欲碎玻璃鏡,還我青春火樣紅。”此詩句句精煉,塑造了人老心未老、心紅不服老的老年人的生動感人的形象。

如今,14億中國人中,60歲以上的老人早已超過2億,老年朋友不妨讀一讀前人的“詠老詩”,從中汲取“營養”,豐富晚年的精神生活,讓節日過得更有意義,讓人生沒有孤獨,歲月沒有寂寞。你說呢?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